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2019-06-24 09:41宋芹霞陈平王菲王兴龙
癌症进展 2019年8期
关键词:胃肠道螺旋密度

宋芹霞,陈平,王菲,王兴龙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1CT中心,2病理科,安徽 安庆 246000

3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 商丘 4761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一种肿瘤,多发于胃、结直肠以及小肠等位置,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别。GIST早期以及良性患者往往无症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加大了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难度[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电镜技术的持续改进,GIST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目前诊断GIST效果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CT表现,包括肿瘤大小,是否有囊变、坏死和出血等,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本研究通过分析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探讨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GIST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为上腹部胀痛以及恶心呕吐。纳入标准: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学确诊为GIST;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GIST患者82例,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41~69岁,平均(52.1±2.3)岁;病程 3~60个月,平均(11.6±2.8)个月。

1.2 检查及治疗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应用西门子CT扫描仪,设置管电压为120 kV。检查前禁食4 h,前1天清洁肠道,并于扫描前服用泛影葡胺500 ml或甘露醇溶液500 ml[2]。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平扫之后进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碘佛醇,剂量为1.0 ml/kg,速率为3.0 ml/s,使用高压注射器。之后应用智能技术触发扫描,设置触发阈值为100 Hu,设置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为主动脉,患者深吸气屏气后扫描,得到动脉期图像,延迟1 min后得到静脉期图像[3]。使用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1.0 mm层厚重建冠状位以及矢状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等,判断患者病变位置的血供情况以及肠道内部的侵犯情况。

1.2.2 治疗方法患者均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00 mg/d口服,患者需要持续用药,直至治愈或不能耐受[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根据美国卫生研究院相关标准进行病理分级,包括极低、低度、中度以及高度四个危险等级[5]。比较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以及病理分级结果,重点分析病变位置、性质、大小、生长方式、转移与否以及增强方式等。

治疗6个月后根据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的肿瘤密度、大小还有形态方面的改变,主要依据肿瘤大小确定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全部消失且未出现新发病灶,至少持续1个月;部分缓解(PR):治疗后患者肿瘤的最大径之和减少≥30%,至少持续1个月;稳定(SD):治疗后患者肿瘤的最大径之和减少<30%,或增加<20%,至少持续1个月;进展(PD):治疗后肿瘤的最大径之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征象与危险程度的关系

82例GIST患者中,肿瘤最长径<50 mm、形状规则、边界清晰、腔外生长以及无转移是GIST患者常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多层螺旋CT表现为最长径≥50 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不均匀强化、转移患者多属于中度以及高度危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GIST患者多层螺旋CT征象与危险程度的关系(n=82)

2.2 治疗后82例GIST患者的疗效

治疗后82例GIST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疗效,PR患者48例,SD患者22例,PD患者12例。

3 讨论

大部分的GIST出现在胃肠道间叶组织,其中近段小肠以及胃部较为常见,部分出现在结直肠甚至胃肠道外。该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腹部不适、便血以及黑便等,缺乏特异性,并且与肿瘤位置、大小以及良恶性等有关[7]。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往往无临床症状,在体检或者其他手术过程中无意被发现。多层螺旋CT诊断GIST比传统的X线造影更加方便,并且在鉴别肿瘤良恶性方面更具优势[8]。这是因为多层螺旋CT能够借助多种不同的手段进行重建,如三维多层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从而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确定肿瘤位置,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以及与附近组织之间的联系,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附近器官以及淋巴结转移问题[9]。多层螺旋CT中的VRT以及MIP等能够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同时分析其与附近血管之间的关系,而VE重建能够观察患者胃肠道中的病变情况和侵犯程度,从而为鉴别肿瘤良恶性以及治疗提供参考[10]。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肿瘤危险程度对比方面,多层螺旋CT的征象与肿瘤危险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方法。

有研究发现,良性GIST的肿瘤直径通常<50mm,同时边界清楚,大部分肿瘤的内部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显示强化程度较轻,肿瘤与附近组织的边界清晰;恶性GIST的肿瘤直径往往≥50 mm,肿瘤边缘多不规则,内部存在出血或者坏死,增强扫描结果提示肿瘤实质强化,同时与附近组织的边界较模糊,侵犯周围的组织以及器官甚至转移,与本研究的结果较相符[11]。不过在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①扫描前需要口服对比剂从而充盈患者的胃肠道;②增强扫描需要选择双期扫描,必要情况下进行三期扫描;③如果患者因为手术原因,在肿瘤复发鉴别环节难度较大,需要三维重建处理;④尽量应用薄层扫描[12]。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评估GIST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82例患者治疗后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价疗效,PR患者48例,SD患者22例,PD患者12例。在早期治疗阶段因为肿瘤内出血等因素的影响,肿瘤体积增大,在治疗过程中肿瘤可能会发生密度、体积以及肿瘤血管等方面的改变[13-14]。局部进展患者并不一定合并有肿瘤体积改变。因此在疗效评价的时候需要考虑肿瘤直径以及密度等因素,同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多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力以及密度分辨力均较高,组织对比理想,尤其是在患者服用对比剂后,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胃肠道的结构以及肿瘤密度、直径、边缘以及与附近组织的关系等,因此可以兼顾肿瘤直径以及密度的改变来评估治疗效果,能够用来指导术后转移、复发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15]。临床上GIST预后评估的技术较多,B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内窥镜等都有一定应用价值,不过局限性同样明显。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的诊断准确,但在基层医院设备尚未普及,同时检查成本较高,大部分的患者无法承受。CT扫描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增强扫描能够直接测量患者肿瘤的大小以及密度变化,通过图像重建为GIST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诊断GIST患者的效果理想,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猜你喜欢
胃肠道螺旋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旋风“螺旋丸”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