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亮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需要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消费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形势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不仅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的消费用途包括食用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和种子消费。由于种子消费在粮食消费中的比重不足5%,因此本文不进行专门分析。
1.食用消费
食用消费总量与人口增长呈正比,但不同步增长。人均口粮消费一般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比重逐渐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饮食习惯逐渐改变,畜产、水产、肉蛋类等产品逐渐取代了部分粮食食用需求。
2.饲料消费
粮食的饲料消费主要来自于养殖业的需求,居民食物结构升级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畜产品增加,消耗畜产品相当于消耗更多的谷物当量。其中玉米是粮食饲料消费量的主要品种,2017/2018年度,玉米饲料消费量约为1.3亿吨,增幅6.6%。
3.工业消费
工业消费是第三大粮食消费用途,我国工业消费主要包括酿酒、制调味品、制酱、制药等。其中,酿酒业用粮在工业消费中占主导位置,约占整个工业用粮的25%,玉米因其产业链最长,产品附加值最高,其工业消费量占粮食工业消费的比重持续扩大 。
从数量上看,稻谷、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消费品种,占粮食总消费量的90%左右。因此,本文主要对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1.玉米消费
玉米用途多样,不同用途之间的关联性不一,广泛而重要。玉米的食用消费约占10%,但饲料和工业消费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因此,玉米在谷物中的消费版图扩张也明显高于稻谷和小麦两大作物。
2.稻谷消费
稻谷是国内第一大口粮作物,主要以食用消费为主,饲料消费的比例较小,一般以籼米为主。虽然稻谷在工业消费中只占两成,但随着生物质能的迅猛发展,其精深加工比例逐步提高。
3.小麦消费
小麦以食用消费为主,但近几年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于小麦价格稳定,营养成分与玉米非常相似,所以许多饲料企业都在使用小麦替代玉米,这使得小麦在饲料消费中的占比逐步提高。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与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和粮食价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我国粮食供给短缺基本解决,现阶段城镇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消费量已趋于稳定,但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总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目前,城镇居民对粮食消费在质量和品种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升了饲料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肉、蛋、奶、水产品和副食品在近几年的消费量持续增加,并替代了部分主粮的消费,使得我国的粮食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工业化对于粮食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首先,在工业用粮消费上,伴随我国的食品工业和发酵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用粮需求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从整体粮食消费结构上来看,工业用粮的稳定增长趋势,拉动了粮食消费总量以及通过对特定粮食品种的需求来影响粮食品种消费结构比例。其次,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战略目标,这也加快了我国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兴起的步伐,不仅拉动了国内粮食的消费市场,还会引起粮食工业消费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供求规律表明,一件消费品的价格越低其购买量越大,价格越高购买量越低,但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粮食价格的变动对食用消费缺乏足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价格上涨,意味着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成本提高,尤其是我国的绝大部分饲料加工企业向来都是以物美、价廉、量多作为销售标签的。一旦遭遇粮食价格上涨,对饲料加工行业而言就意味着成本压力的加大,并对处于上游的畜牧养殖业造成冲击,进而形成整个饲料用粮消费市场萎靡的恶性循环。因此,粮食价格对于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及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粮食消费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精米、精面已成为人们日常主食消费的对象。一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制成营养丰富的合成米、合成面和高档营养食品,以及一些谷物和动物混合制成的食品等也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选择。此外,肉、蛋、奶、水产品的消费量逐渐增加,使人们的粮食消费结构和营养水平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食用消费在未来仍然占据粮食消费的主导地位。
对于饲料和深加工企业来说,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饲料和深加工企业提高了对粮食加工转化率的认识,积极推动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另外,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也会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这会使得饲料消费的比重逐步提升,工业消费的增长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