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专业领域:粮油质量安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王松雪
王松雪博士,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粮油质量安全研究所所长,2016年入选首批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
王松雪是首届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委员会真菌毒素工作组召集人,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黄曲霉毒素工作组专家组成员。担任全国粮标委粮食及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质检分会理事等。
王松雪在中欧真菌毒素防控技术研讨会上发言
王松雪作为粮食质量安全专家,先后牵头撰写了“十二五”“十三五”粮食行业质量安全领域发展规划,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和申报指南的编制专家。多次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2018年度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松雪带领研究所长期从事粮油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粮油质量安全检验领域出现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粮油质量安全检测先进技术实用化、实用技术标准化以及我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牵头组织开发出适合批量样品检测的多种真菌毒素和多种重金属快速分析方法,研制出多种粮食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标准物质和质控样品,提升了粮食行业的污染物检测和质控水平,完善了粮食污染物检验监测和防控技术标准体系,为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扎根检测,积极开发和推动先进技术实用化、实用技术标准化和国际化。针对原有粮油污染物检验标准体系存在的检测速度慢、环保性差等问题,王松雪积极开发新的技术方法标准,牵头承担制定国家/行业新技术标准20余项,新技术标准在灵敏度、检测速度和环境友好性方面得到大幅提高,提升了粮油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标准体系的水平。同时,他积极推进我国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承担制定国际ISO标准1项,这是我国首次承担ISO真菌毒素污染物检测标准工作。还协助推动ISO谷物与豆类分技术委员会(ISO/TC34/SC4)成立第8工作组即真菌毒素工作组,并当选为召集人。
立足监测,围绕粮食行业风险监管需求,致力于粮食质量安全污染调查和预测预警研究。针对现有监测方法难以适应当前粮食污染物监测种类多、样品量大、出结果急的需求,重点开发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粮食污染物快速监测方法,适应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新需要。王松雪牵头组织开发出适合批量样品检测的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基于酸提取技术粮食中16种真菌毒素和10种重金属的快速分析方法,为及时全面监测粮食污染物种类和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将每年的国家粮食污染物监测调查时效从几个月降低到几周,为及时获得粮食质量安全基本状况、预测预警粮食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方法连续参加了国际FAPAS分析能力测试验证,均获得了满意结果。2015年,《科技日报》以“我粮食食品中实现真菌毒素快速精准检测”为题做了报道。
结合国家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获得粮食污染物真菌毒素监测数据16000多个,全部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收录,特别是我国卫生限量尚没有规定的污染物种类,成为我国参与制订相关国际法典(CODEX)限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扎实推进量值溯源,深入开展粮食分析质控标准物质研制和量值溯源体系构建。粮油标准物质在检测分析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量值溯源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开发粮油标准物质研制技术,是提升检验监测数据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王松雪研究建立了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标准物质研制和规模化批量生产质量保障技术体系,牵头新研制了国家标准物质-粮食中真菌毒素、重金属系列分析成分标准物质14种、粮食中无机营养元素质控样品5种,填补了国内相关标准物质的空白,为我国提供了经济适用的质控和标准物质,在确保粮油检验量值可溯性方面社会效益显著。
强化储粮卫生安全,努力开展化学药剂安全防控研究。在产后储粮化学药剂的安全施用、确保粮食产品安全方面,王松雪系统开展了粮食中谷物保护剂化学残留行为和降解规律研究。在我国储粮生态理论的框架下,他通过系统模拟不同储藏环境,对常用的四种储粮化学药剂在不同储粮环境下主要粮种(小麦、玉米、稻谷)上的残留降解动态进行了分析和跟踪,从表观降解的现象上归纳提出了残留降解动力学方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储粮化学药剂在储粮上的残留预测问题,为科学规范使用储粮农药,合理设置安全间隔期,保护消费者吃到安全无害的粮食提供了科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