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丽
从事政治教学15年,我一直在寻找着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把这门学生不太感兴趣、高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小科”讲好。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希望发挥政治这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出的学生既能有大气的人生格局,又能在高考中拿到较高的分数;既能满足现有考试的需求,又能实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路漫漫,我一直在求索……
●要有坚定的信念
刚参加工作时,和其他教研组的老师们聚餐,他们开玩笑说我们政治老师是“虚人”。后来,渐渐懂了:大家觉得政治老师传授的理论空洞、不切实际。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我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我要通过努力改变身边人对政治学科的看法,让大家知道,我们政治学科所传授的,不是看起来空洞且高大上的口号式的理论,而是深层次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内容,这门学科背后孕育的大格局是我们每个人人生成长都必需的。内心抱负拳拳,实现路途漫漫。回想走过的政治教学路,心中亦苦亦甜。
2004年,初登讲台的我准备上《经济常识》一课,看似简单的内容,仔细琢磨起来,根本不知从哪里入手,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印象最深的是讲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节时,集体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这些概念,我自己都感到陌生,更别谈如何讲透。几节课讲完后,我内心非常焦躁,为自己“画书式”的讲解感到脸红,内心对自己的授课有强烈的不满。工作之初,我是想改变大家对政治学科的看法,通过授课改变我的学生,让学生爱听,让学生优秀,我要讲出“政治人”的特点。但当时能力有限,连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有困难,更别谈讲出我内心深处“大气的政治格局”。通过不断地反思,我深刻地意识到:必须改变。
为了不出现教学上的纰漏,我先主动放慢授课进度。每节课前,我一定在听完年长教师的讲解后,自己再授课。课后,再梳理讲解内容,修改教案,从课堂导入语,到每一个知识之间的衔接等所有的细节我都写入教案,然后从头到尾把知识体系用红笔画出来,保证内容无误,逻辑顺序清晰,板书规范。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把每一次授课都当成在学生面前的一次演讲,一次次在课前背诵自己的教案,如同背诵一篇演讲稿。那时担任班主任,白天工作琐碎,我利用晚上时间,备课到半夜。当时同住学校宿舍的英语老师很不理解,觉得一个政治老师也要备课到这么晚吗。我当时就想,为改变大家对政治学科的看法,我一定一直努力下去。
经过我的不断尝试,学生对政治课有了兴趣,觉得老师讲课顺畅,语言有感染力,加之当时我又年轻,和学生有不少共同语言,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政治课上低头的人少了,抬头配合的人多了;觉得乏味的人少了,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发现了新问题,面对授课内容,自己的能力有限,细节处的语言也写不出什么了。有一天,校長来听我的课,评课时对我讲:“政治课要想讲好,必须多读书看报,了解相关政策信息,不能只是知识的罗列……”一席话让我顿时茅塞顿开。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听新闻联播的习惯。
从最初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直播间》《两岸实事报道》等,到后来的《感动中国》《新闻周刊》,再到今天习总书记每一次的重要讲话,我都认真学习,把其中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在讲解“经济常识”时,我就给学生播放《焦点访谈》中关于食品问题的视频,让他们自己体会企业如何运营。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我就把“中国一分钟”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在今天的中国,每个城市在一个分钟都可以创造多大的价值,有哪些改变,让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油然而生,继而讲解我国经济制度演变的过程,讲解我们今天实行的经济制度的好处、取得的成绩,介绍民营企业的发展,等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时,呈现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总理的工作报告和承诺,以及上一年实现承诺的数据以及我们身边生活的改变……
由于日积月累的思想渗透,每一节课所传达出的正能量,让我的学生更大气、包容、善良、懂事,教学成绩自然也不会差。2007年的高考,我的第一届毕业班就创造了当时学校文科的高考记录,考出了学校建校以来文科的最好成绩。2015年我所带班级的一名学生又摘得市文科状元,全省排名第13,被北京大学录取;2018年,我任课班级的一名学生再次摘得市文科状元,全省排名第2,被清华大学录取。由于多年的努力,同事们慢慢改变了对政治老师的看法,认为政治老师非常适合做班主任,还能把班带得这么好……
回望我本人的成长经历,表面看,只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日渐完善,内在实质是政治教师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教师利用每一节课积极地传达着正能量,这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面对着青春期到成熟期转变的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教师每一节课的语言渗透、传达的思想,都是不容忽视的。
●提高业务能力是政治教师成长的根本
受高考分值的影响,现在学生没有那么重视政治课。要想传达思想,必须提高课堂这一载体的质量,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明晓的道理,但如何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探索却一直在路上。
第一,在内容上,多引用事例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框架。而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激励者,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对于那些文字性很强,不太容易制作成课件的事例,教师要在课堂多让学生参与表演、演讲、辩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参与进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很多耳熟能详的事例,让学生亲自表演、感受,然后再把这些事例编成小品,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参照教材中的漫画,自编小品,然后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还可以让学生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以幽默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在讲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以伊春市附近著名的五营旅游区为例导入。那里景色优美,山花烂漫,泉水清澈,让人留连往返。上课铃声响起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五营旅游消费的录像资料,在欢快明亮的音乐节奏中导入这一问题,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并掌握政治课理论。
第二,形式上,采用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认识:世界观对了,世界就对了;教育观对了,教育就对了。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高考这个指挥棒还在,教学成绩很重要,但如果只注重教学成绩,把教育变得功利,那么我们的教学成绩也不会持久,教育也应对不了明天。所以,无论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还是为了应对高考,我们都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我一直感触很深。伊春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没出过远门,思维旧、视野窄,不敢表达,也不会表达。很多时候,我内心深处替这些学生着急,觉得他们即使考上了大学,在大学期间,也将面临诸多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勇敢地表达。
真正促使我下定决心进行系统性改变的转折点是2016年3月,即去河南西峡的一次学习。河南西峡推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制习题,如果达不到目标,教师再进行补充。整个教学模式在当地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虽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在听课过程中,我却深深体会到了同样地处偏远的西峡县城的孩子,表达能力相对来说要好很多,知识面也宽很多。学习期间,我也讲授了一节示范课,由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课堂效果很好,成为一节优秀示范课。回校后,我痛下决心,面临着政治课课时少、教学任务难完成等压力,坚定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刚开始,课堂上进行展示的一般都是政治学科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课堂效果并不好。有一次要上一节全校公开课,并请全体政治教师来观摩。课前,科代表主动承担起课上展示的任务,我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有想到,课堂却出了状况,就在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讲时,科代表非常紧张,所有应该会的知识没有讲解清楚,其他的学生也紧张起来。在我一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下,也只勉强完成了一半的课程内容。下课后,学生们很惭愧,科代表也很自责,愧疚得流下了眼泪。虽然遭遇了不顺,但我没有因为课上得不成功而羞愧,反倒更想执着地把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下去。
之后,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整理,从而梳理出主干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派学生代表自行解答相关问题,然后进行板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板书与表达能力。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地“启”。课堂上的学生自我表达与展示占用了很多时间,因此,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几乎没做什么习题,成绩也并不是很突出。这种教学模式,也受到了部分领导和同事的质疑,觉得这根本不会提高成绩,但通过实践,我看到了學生身上发生的变化,相信通过三年的培养和锻炼,他们一定能适应高考。三年后,学生出色的高考成绩印证了我当初的决定。
●政治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年,经过选拔,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思想政治教师“国培”计划。在学习期间,有幸倾听了朱明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晓东等教授的讲座。并且有幸去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和学生们合作讲授政治课。在短短的合作期间,我深深地感受到该校学生的专业素养,感受到学生知识全面而有个性的特质。学习结束后,我又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成新阶段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课堂模式的调整入手。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从周围的环境入手,让学生成为主动求知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我提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中选出组长,为小组成员负责。出现问题时,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先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则由教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大幅提高。就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需要教师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思考。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其小组加分,学期末进行汇总,然后计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的时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轻松、愉悦地讨论贴近生活的小事,既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新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实现思想的升华。
对于教材较为复杂、难懂的知识,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中慢慢体会,激起学习欲望,激发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章节时,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众多零散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讲述这些知识。首先,货币的产生是因为简单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然后引出商品、商品的定义、基本属性等。由于商品的出现就有了货币的产生,货币产生的原因、货币的本质,这些知识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依靠其字面意思就能稍加理解,货币本身的价值就体现在商品的价值上,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价值的多少,而货币的流通手段就可以联系现实。货币处处都在流通,从购买商品开始到商品销售结束,货币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在现实世界中,货币又分为很多种,有纸币、信用卡、支票等多种形式。这些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接触,可以让他们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对这些货币的理解,加深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外汇及汇率对高中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应加强引导,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容易理解。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逐渐引导学生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很多。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我们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课堂始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素质高、情怀深的接班人。更要有渊博丰厚的科学文化素养,用创新思维去研究课堂,认真感受学生需要听什么,应该听什么,用学生愿意听的方式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教师;上有质量、有趣味的思政课;培养有信仰、有归属感的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承担起国家赋予思政教师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