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生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019-06-22 00:52姜晓艳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组员分组环节

姜晓艳

《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学科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学科内涵和育人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在纲要的指引下,笔者通过学习了解了“导生制”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导生制最早是由英国教会提出的,它是结合导生和分组两种模式而生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先选择一些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辅导,由这些学生做导生,负责全组学生的学习,并且负责后期的评价、修正、反馈等工作。“导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导生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有现实意义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进行说明。一是班额大且数量多。学校班额大,每个年级有10个班,每班有50多名学生,周课时数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大。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性大,这种差异性,造成有的学生“吃太饱”,有的学生“饿得慌”。

导生制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的三个环节。

环节一 ——学生分组

前期分组主要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可参考学生的意愿,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注意男女比例,兴趣特长等方面。但后期教师的指导不可少,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应尽量将其分散开。在实施一个阶段后,可对组员进行微调,但不要过大,实践表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组员间已经形成默契,调整过大容易造成小组整体涣散。

环节二 ——导生选拔

一般选拔表达能力强、学科掌握程度好,且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作为导生。这种选拔不仅是知识层面上的选拔,心理层面的选拔同样重要,导生要有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做导生是光荣的,不仅帮助了别人,还成就了自己。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也可随时调整导生成员,采取导生轮换制。

环节三 ——课堂实施

1.设置学习任务

通过解决任务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python程序设计中,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意义性和可操作性,各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这样学生才能对程序理解更为深刻透彻。笔者设计的任务一般分为基礎性任务和能力性任务。基础性任务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导生的帮助下完成的,而能力性任务可因人而异。

2.导生的先前学习

在课堂结束前的五分钟,教师可针对下堂课的内容,对导生做简短培训,这样导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3.留下资料记录

基础性任务是每名学生在导生的帮助下都能完成的,导生要做好记录。能力性任务,可能导生本人也未必能够完成,这时,导生的角色就转化成了组织者,他可以协调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如果有组员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导生可以协调这样的组员,再去帮助其他也想完成任务的学生。同一个程序设计题目,往往不同的语句都能达成,这样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义、比较提优,必然对程序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在实施中,还涉及到小组间的交流,这样优秀的经验可以在班级中共享。

在此期间学生一定会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须要作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做好问题反馈,以达到自我督促的作用。让整个课堂在“做中学”,而不是靠教师“满堂灌”。

4.教师角色

教师在课堂中起到整体调控的作用,其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教师只回答共性或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把时间尽可能留给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在做中学,做中交流,做中提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导生制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导生在课堂中,要离开座位走到其他学生中间,学生交流时,有时声音过大,争论厉害,影响课堂秩序;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小组中,去做一些与信息课堂无关的事情。导生毕竟也是学生,很难从教师层面上调控课堂。这些都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学习、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猜你喜欢
组员分组环节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小组落幕
分组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