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兰
摘 要:数学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实质就是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思维的生长,善于寻找教材知识中的思维生长点,优化数学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亲历、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激活思维,促进数学思维的不断生长。文章以“三角形的特性”教学为例,简要阐释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生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善于寻找教材知识的思维生长点,不断优化数学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不断激活潜能,促进数学思维的生长。
下面以“三角形的特性”教学为例,简要阐释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实践。
一、“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想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两个重点:一是了解并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进而透过定义体会三角形的特点;二是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并尝试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基于学生数学思维成长,笔者拟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借助问题探究、探究活动、学习迁移等,逐步地引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以实现儿童数学的教学旨归。
二、引领学生思维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1. 以兴趣为基点,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兴趣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路径 [1]。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黄金期,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解读数学教材,准确把握学情,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创设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角形的特性”一节,为了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调动学生数学思维,在导入环节,笔者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尤其是城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展。(投影展示生活图片)瞧,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体育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这座体育馆中有没有三角形?如果有,请你指出来。
生:体育馆上有多个三角形 (学生在投影上指出三角形)。
师:观察真仔细,除了体育馆,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生:吊重机的架子也是三角形。
生:我们骑的自行车也有三角形。
生:我们班级的文明红旗也是三角形的。
……
师: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真不少啊。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如此广泛?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去解开谜底。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直接进入的模式,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三角形创设导入情境,从而为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进行有效的铺垫,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并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
2. 以问题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我们需要趁热打铁。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合理的载体,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地深入。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有效载体之一,在数学教學中,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有机地渗透在问题中,从而引领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2]。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为了探究三角形的特征,笔者设计出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旨在通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把握三角形的特征。问题提炼出来,并不意味着问题载体作用的实现,还需要我们细化问题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化,亲历知识形成过程。为此,本环节教学设计如下:
师:大家回忆了生活中的三角形,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拥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不对,同时拥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点个赞!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先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帮助老师判断一下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投影出示)
第一幅图形三条边中一边弯曲,并且不是线段;第二幅图形有三条边,但是三边没有合拢;第三幅图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但是图形不封闭;第四幅图形由三条线段围起,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显然,最后一幅图形才是三角形。学生快速地判断了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给三角形下定义,最后教师明确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且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作三角形。这一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括,再借助判断,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学生不断调动思维的过程无疑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3. 以活动为抓手,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如果让学生长时间地处于静止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持久,思维也就得不到较好的生长 [3]。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活动为抓手,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在丰富的体验中促进学生思维生长。
“三角形的特性”一节,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征,为学生体悟三角形的特性进行有效的铺垫,笔者设计了“做数学”环节: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了解的三角形的定义,请你画出一两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在画的过程中,想一想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各有几个,用喜爱的颜色画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并在小组内交流。
在学生了解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设计出如下的学习活动:
师:同学们,请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各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好以后看一看,比一比,拉一拉,看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生: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边、角、顶点的数量不同。
生:平行四边形在拉的时候可以拉动,三角形拉不动。
师:根据你的体会,想一想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这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体现出思维的梯度与渐进性。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在画三角形、制作三角形,并与平行四边形比较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使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深入到三角形的本质,从而为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思维支撑。
4. 以生活为源泉,活化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学以致用 [4]。如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向数学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数学思维变得灵活起来,这需要数学教师以生活为源泉,从生活中习得数学知识,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为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特性的认识,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通过动手实践,我们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使得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请用这个特性,说一说生活中广泛运用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发挥着固定作用。
师:非常正确,人们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物体得以固定。下面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或者哪些地方需要固定,请运用你所学的三角形的特性设计一个小发明吧!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小发明促进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内化,培養学生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予学生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开放。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儿童数学的教学旨归 [5]。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基于学生思维生长,并紧紧围绕学生数学思维生长,不断优化数学教学设计,挖掘学生兴趣点,激活学生潜能,使学生调动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亲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不断调动思维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生长拔节,我们必将听见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江鲜花. 探讨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J]. 学周刊,2018(23).
[2] 李建庆.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8(19).
[3] 杨慧莲. 借助有效引导 促进数学思维[J]. 华夏教师,2018(18).
[4] 王颖礏. 让思维走向深刻——《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片段例谈[J]. 福建教育,2013(18).
[5] 吴茂生.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J]. 小学教学参考,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