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盛林
某工业排风塔为抗震I类物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排风塔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底部为筏板基础。高度为60米底部外直径为4.5m,顶部外直径为2.1m。沿高度方向,每20m的排风塔壁厚分别为300mm,250mm,200mm,排风塔立面图如图1所示。现对其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有限元分析,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图1 60m排风塔立面图
(一)建模条件。建立60m排风塔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模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壳单元,而是使用梁单元(Beam188)对排风塔进行建模,将该排风塔分为6段,每一段高度为10米,梁单元为均匀变截面梁。同时为简化计算,不对排风塔的基础进行建模,仅考虑排风塔上部结构,底部考虑为固定支座。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通用计算软件ANSYS进行计算分析及构件内力数据的提取。如图2所示。排风塔结构考虑结构自重与地震作用,抗震计算采用谱分析,在排风塔模型底部受约束的节点分别输入三个方向的地震谱,地震谱采用场地实际谱。
(二)模态分析和谱分析。模态分析用于确定结构的振动特性,计算无阻尼结构的自由振动,计算出主频率,各阶模态的形状,结构的阵型参与质量。参与质量要达到结构总质量的90%。
谱分析是用模态分析结果和已知谱结合进而计算模型的位移和应力。
60m排风塔有限元模型共计算了50个模态,其有效质量:X向有效质量为总质量的97.8%,Y向有效质量为总质量的97.8%,Z向有效质量为总质量的94.6%。满足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前9个主要模态的频率如表1所示。
图260m排风塔三维有限元模型
表1 60m排风塔模型前9个主要模态的频率
(三)计算结果分析。
1.位移结果。经比较,地震计算结果在X向最大位移为127.52mm,Y向最大位移值为127.52mm,Z向最大位移值为3.21mm。由《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13)第3.2.16条可知,该地震工况下排风塔任意高度的水平位移小于该点离地高度的1/100,符合规范要求。
图3 地震作用位移结果
2.受力结果。根据计算需要,提取60m排风塔有限元模型的内力即可,单元内力包括竖向轴力N1(拉力为正值,压力为负值),梁单元截面绕X轴弯矩M1、绕Y轴弯矩M2。梁单元截面上的X方向剪力N2、Y方向剪力N3。如图3所示。
表2 60m排风塔模型截面内力最大值表
根据《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13),需要计算排风塔的筒身附加弯矩。采用MATLAB编程软件单独计算得到,在计算附加弯矩时将排风塔分为6段,每一段高度为10m,沿高度方向共创建7个点。基础倾斜角θ为0.0050,混凝土线膨胀系数αc为1.0e-5(/℃),筒身阳面与阴面温度差△T为20.00℃。
将每个质点所在位置的上、下段各一半重量通过内径、外径、重度ρ与该段高度计算得出,并将该等效重力值分布在质点上。如表3所示。
表3 排风塔质点等效重力值
参考《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13)第7.2节,得出每个质点的最终水平位移(设为Y方向),得到7个质点的坐标,如表4所示。
表4 排风塔质点坐标
采用《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13),由式7.2.9得出每个质点所在平面的附加弯矩,如表5所示。
表5 每个质点所在平面的附加弯矩
将附加弯矩与有限元计算所得截面弯矩结果叠加,可得最终所选界面的弯矩值。
通过结合该核工程排风塔的抗震I类工程实例计算,可知只要合理划分建模单元,就可以得到排风塔任意截面上的荷载,再叠加单独计算得出的该截面高度处的附加弯矩,并以此结合《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13),得到该截面上的配筋结果。采用梁单元建模相对于常用的壳单元建模,可以有效地考虑并叠加高耸结构的附加弯矩,使受力更加趋于实际、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可以预见,随着排风塔高度的增加,附加弯矩影响将更加显著。对于对称式设计的工业排风塔构筑物,荷载对称情况下,建模及计算过程可以仅考虑一个水平方向的结果,另一水平方向与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