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革命老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研究

2019-06-21 06:16王晓辉王宏超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区生态

王晓辉,王宏超

(1、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0 引言

皖西革命老区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境内大别山区生物资源丰富,涵养水源作用特殊,是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安徽省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旨在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努力推动皖西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和跨越发展,要求到2020年,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区内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皖西革命老区包括六安、安庆二市全境和寿县、枞阳两县,共涉及4个市的19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3.34万 km2,2016年末常住人口1353.3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4.8%和19.3%。2016年区内生产总值(GDP)2987.1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4%;人均生产总值22073元,明显低于全省的39092元。受历史、自然、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革命老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大别山区以六大水库为代表的水资源优势极为突出,是国家级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的主要水源地;天马、鹞落坪、枯井园、佛子岭等众多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华东、华中、华北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区内淠史杭灌区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城镇供水、发电、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1100万亩,总控制面积13130 km2,见图1皖西革命老区地形地貌图;安庆沿江以华阳河水系为主的湖泊群(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武昌湖等)在调蓄洪水、维系江(河)湖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皖西革命老区为安徽省西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提供了基础保证①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皖西革命老区环境保护规划》项目(2017年)。。

图1 皖西革命老区地形地貌图

2 存在主要环境问题

2.1 水生态系统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自2005年以来,大别山区水库水质呈现下降趋势,水体中总磷、总氮的浓度呈渐进式增高的态势,几大水库出现的富营养化趋势,势必影响下游合肥等重要城市的饮水安全。规划区沿江湖泊水深较浅,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间交换程度较高;虽然多为吞吐性湖泊,但湖泊与江、河之间均有闸坝控制,换水周期延长,易形成区域型污染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2013年)。;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影响巨大等,导致近年来绝大部分湖泊均处于中营养或轻度富营养状态,如龙感湖(安徽)总氮指标处于超标状态等。随着经济和农业发展,区内沿江人工湿地面积和数量在增加,而天然湿地面积却日趋减少,导致湿地景观类型单一性趋势日益显著和天然异质性降低,随着湿地条件的改变,其独特的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在不断弱化[1]。

2.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总体来看,规划区林业用地结构优化缓慢,森林功能改善需要较长时间。林业用地中,用材林增速较快,防护公益林增长缓慢,幼龄林与中龄林较多,成熟林与过熟林占地变化不大,人工林树种单一。同时,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林业生产以营造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为主,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资源利用与资源潜力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2]。林地结构不合理,即使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森林的生态经济功能短期也难以显著改善。矿产资源无序开采现象还比较普遍,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重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使得规划区内野生生物生存环境受到侵占,生境岛屿化、破碎化甚至丧失,导致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珍稀濒危物种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活动干预过多,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如沿江湖泊群生态总体处于不断退化状态,集中表现为鱼类资源种类减少、数量下降;湖体沉水植物大幅度减少,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群落发展较快,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正向演替过程,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3]。另外,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滞后和不规范,如万佛山和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相继进行了功能区调整,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减少,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开发压力。

2.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由于皖西革命老区经济实力弱,尚未进入“以城哺乡、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对农村和基层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目前,区内各县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而在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控制,已成为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除距离中心城市、中心城镇较近的村庄被纳入垃圾收集处置系统,许多村庄仍沿用自然消化、焚烧等不规范的处置方式[4]。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如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50%,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也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突出。

3 环境保护任务

新时期,皖西革命老区环境保护工作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在目标导向上,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维持或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在工作重点上,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转变;在管理方式与途径上,从以行政审批为主,向以市场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①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项目(2017年)。。

3.1 确立资源利用上线,构建和谐保护发展关系

严格落实水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把重点开发与控制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跨流域调水,维护江湖和谐、生态稳定。

3.1.1 统筹水资源调配和保护

规划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充分挖掘节水潜力,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降低对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完善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调度联合控制机制,按照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用水,兼顾生态用水的原则,协调好上下游、干支流关系,深化河湖库水系连通运行管理,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促进长江、淮河干流,沿江、沿淮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一项跨流域并承担多目标开发任务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划定工程清水廊道保护区,开展工程水质保障的调度与水环境污染风险防控工作,防范输水水质污染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引江济淮治污规划》项目(2016年)。。

3.1.2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旅游资源与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前提下,把大别山区旅游开发力度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之内,谋求旅游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后发优势弥补自身劣势,遵循生态旅游定位,通过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文化等产业耦合互动,打造革命老区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内生经济增长动力[5]。

3.1.3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各发展领域和全过程,用绿色生态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社会转型的综合作用,研究制定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以霍邱、叶集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为引领,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加快实施循环化改造,支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加快互联网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提升绿色生态服务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在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健康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引导大众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2 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区域污染统防统治

建立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制度,加强大气、水、土壤环境保护,以污染减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为手段,突出抓好良好水体保护、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管控,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

3.2.1 优先保护良好水体,治理污染严重水体

现状水质在Ⅱ类以上的江河源头区和大别山水库群,应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加强抚育,强化生态功能保护,确保水质稳中趋好,保障大别山水库群水质稳定在Ⅱ类。按照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方法,全面清理和整治已有或潜在影响良好水体水质的污染源,降低污染风险,强化水生态保护[6]。

采取控源截污、节水减污、生态恢复、垃圾清理、底泥疏浚、流量保障等综合性措施,切实解决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问题。针对超标因子,开展超标断面所在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测算,制定控制单元水质达标方案,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制”,强化协调调度,促进河道水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3.2.2 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以重点行业为抓手,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开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清单编制和减排核查评估,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扬尘污染防治,规范各类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物料堆场、港口码头、非煤矿山扬尘治理,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洒水力度。继续抓好农作物秸秆全面禁烧,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

3.2.3 推动土壤污染防治

以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为重点,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化工、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化工、电镀、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各地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3.2.4 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促进污染减排

逐步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清洁化生产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有效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提供制度保障。督促难以达标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制定全面达标可行性方案,并监督实施。加强执法监测,督促企业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促进连续稳定达标排放。在火电、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推广分行业工艺水平治污技术政策和治理规范,选择标杆企业,研究建立企业环保领跑者制度。

3.3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安全

建设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统筹水陆、上中下游,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综合治理、统一监管、公平补偿,提高生态资产总量和生态系统管理成效,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3.3.1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制定完善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管理目标、空间管制要求和环境政策,建立国土空间开发的生态安全管控体系,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2017年底前,各市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到2020年,进一步扩大和优化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禁止城镇化、工业化活动和矿产资源开发,禁止建设破坏主要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禁止改变区域生态用地,确保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质不转换,主体责任不改变[7]。

3.3.2 实施生态功能保护

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促进大别山区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管护,加强新造林地管理和中幼龄林抚育,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加强沿江、沿淮调蓄洪区生态保护,实施太湖花亭湖、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霍邱东西湖、望江武昌湖、桐城嬉子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湿、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功能。

3.3.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范建设自然保护区

完成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种和古树名木的拯救与保护,继续开展对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放(回)归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区,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8]。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调整,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加大岳西鹞落坪、金寨天马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争取潜山板仓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在大别山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3.3.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人口密集和有条件的集镇实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快重点流域和建制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进度。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垃圾清运、处置能力。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推广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社会化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设施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落实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

4 结论

皖西革命老区历史上生态破坏严重,尽管植被覆盖恢复较好,但多层面结构不优,现实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仍存在,因此生态功能恢复较为缓慢。山区(尤其是库区)生存和发展压力大,矛盾突出,局部生态系统逆向发展的境况仍然存在。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工程等)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亦不可忽视。对于老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形成科学的环境管控体系,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老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减负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