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2019-06-20 14:07李西蒙
今日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

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想进行了更为细致和详尽的阐述,这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入手,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动力及民族融合问题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要建立城乡一体的运作机制,实现产业互动,走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道路。城镇化建设对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方式,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城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有自身特点的难题,故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一定要突出“新型”,决不能照搬经济发达、城镇化率高的省市的例子。根据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阐述。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应把握以下几点重点方面: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城乡公平共享;第二,要优化产业布局,走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第三,紧抓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第四,注重文化传承,着力彰显地区特色。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发展较为落后

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是阻碍城镇化率提升的一大障碍。首先,教育水平不高必然会导致一些村民在生活上还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统一的居住环境的变迁和户籍的转变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村民如何在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以及谋生渠道方面实现城镇化的转变。这些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必然会对强势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生抵触的心理。

其次,在一些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建立的城镇的基础设施往往都较为薄弱,需要当地的村民来组织建设,并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发展地区的经济。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直接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相应的动力,这些地区自身实力难以支撑起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任。故而,相应的产业规划也就难以展开,经济发展依然止步不前。

(二)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资金了来源

要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公平的新型城镇化,要想推进这样的城镇化建设顺利的展开,必然离不开便民设施、基础设施以及新建城镇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分税制进行改革以后,地方的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基本由中央政府获取,在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支出上又多由地方政府承担。但是各地区的财政明显难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这必然会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变得举步维艰。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双力”不足

运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的“推拉理论”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面临着推力、拉力双力不足的局面。

在推力方面,外力的强力作用,不仅不会给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带来正想的效应,而且还会使得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资源调动不充分、要素配置的效率较为低下和后续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

在拉力方面,许多亟待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地区,自身并没有能力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没有在以前的发展中积累出城镇化建设的资本。同时,这些地区也缺少实现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深入思考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利于探求多种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因素的消除之道,为多民族融合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利于河南省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努力与全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步调保持一致。具体来说,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协调社会差距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诸多成效中,有一项是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大批量的农業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这种转移,不仅仅是一种户籍制度上的转移,而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基础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

一方面,通过转移使得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到了协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显现得到了缓解,城乡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均等共享。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理环境复杂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在民族、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加剧了不同地区间经济的差距。新型城镇化建设致力于缩小这种差距,在不失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追赶全国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有利于挖掘经济增长新方式

根据增长极的理论观点,经济的增长通常是靠从一个或者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到来实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便是将的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进而通过数个增长极之间的联动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将散落的乡村进行集中,使得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得以集聚,这有利于有区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区域经济的活跃,必然会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更加自由的流动,分工越来越明确,内部的成本和管理成本得到了极大地节约,从而很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过往对资源不合理、不科学的开发利用,以及不合理且急于求成的城镇化工作的推进,使得许多地区的生态资源早收到了极大地破坏。在河南省推行合理有序的新型城镇化,将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进程齐头并进,使得河南省既能够实现青山绿水,也能够兼顾经济的发展、腾飞。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通过教育手段提升劳动力质量,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首先,通过设立专科类的院校,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起一批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为了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如果大量从外部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必然会使得成本被极大地提高了,同时也不利于新建城镇的就业安置问题的解决。其次,通过相关资助政策,鼓励内部人员不断进修、深造,同时通过相关的奖励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设计队伍总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一直精良的领导团队,更能够切实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从而使得城镇化的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最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以人口素质提升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已转变非农业人口的农业人口能够认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并主动适应、甚至是主动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二)引入PPP模式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提神新型城镇化质量

从相关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仅仅依靠财政加大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增强财政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保持一个和谐的步调,就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投融资环节中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初始阶段,政府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过程的把控,将项目的建设、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放手交给私人资本。相比于政府部门而言,私人资本在对市场的把控和基础设施使用者的需求方面往往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有私人资本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使得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得以大大地被节约,而且还能够使得所建成的基础设施更加贴和使用者的需求,极大地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优化地区产业布局,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为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应该对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规划。从合理规范的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应该着力做好对当地特色产业的管理工作,使得特色产业对当地而言不仅仅只是拉动经济水平的工具,而更是带动当地特色文化建设、推广和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实现当地文化产品和特色产品的高效输出。从规划角度来看,要逐步形成旅游业的“辐射中心”。这意味着要使得地区的特色产业是具有差别化的、各具特色的。单一的、同质化的旅游资源难以吸引到有不同要求的游客,难以扩大消费的群体,只有突出差别化,才能使得大的旅游景点成为旅游业的“辐射中心”。其次,为实现地区既要青山绿水,也要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应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着力推进特色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大健康产业。既有利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比如,把特色产品做成品牌。单纯的农业种植及农业初级品的生产所能带来的效益往往是极为有限的,然而品牌的价值却是无限的,故而,挖掘特色产业,使得特色产业形成品牌,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益处也是不可估量的。(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西蒙(199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会计学专业。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