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保
摘 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引领小学生成为小学教学课堂的主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基础的教学中,小学教师需要结合书本内容和教学大纲,去引导学生在掌握书本内容的同时,有效的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带动教学创新发展。本文对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板块做出探讨,就影响培养小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的因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做出简要介绍,期望能够对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帮助,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理解,促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侧重于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锻炼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学生的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序思想方法和适应数学学习的技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解决更高年级的数学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结构
《新课标》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其次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中各项能力的丰富和延伸拓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包括需要理解问题的情景,提取和概括出问题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和描述问题,将问题的情景数学化;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问题中数学变量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变换关系和空间关系;最后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数学的直觉思维去推理和计算,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检验正确性,将数学知识关联生活实际,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学生本身还有环境都会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影响。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对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学生的讲解都至关重要。《新课标》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表明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才能真正有效果的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教学的灵活性。从学生本身来看,小学生的心智水平比较低,对问题的认知不完善,思维定性能力比较差,无法解决过于高难度的问题是无可置否的。从环境影响来看,学习的氛围也很重要,周围的环境能够启发对问题的思考,能够发散思考问题的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好处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息息相关,数学是一门生活科学知识。从最基本的认识人民币问题到解决人民币计算问题,由浅到深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所以说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是要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休业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能够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數学学习兴趣。
(二)丰富数学教学内涵
教学应试教育化让老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和认知过分片面化和狭隘化。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学和学习都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让学生取得高分,认为这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改变,教学理念在发生变化,教学的新追求是让教师去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教学发展的一大创新。这一改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数学教学的内涵不再单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使用化归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有难度的问题简单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使用化归方法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化归的方法虽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步骤比较复杂,需要将困难复杂的问题化解为多个简单的步骤,然后分别解决其中的小步骤,再将问题逐步解决,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求出结果。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转化的步骤比较繁琐,但是可以将问题简单化,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懂得通过转换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丰富使用分类方法归纳整理题设条件
数学题目中题目给出的条件一般都会和所要求解的答案有着联系,这个联系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的联系比较明显,有的联系比较隐秘,学生只需要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去整理归纳题目和答案的联系,让学生熟悉数学思维,在做题过程中将题目和解决方法有效连接。
比如算数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偶数加偶数还是等于偶数,奇数加上偶数却等于偶数。这些算数问题有迹可循,教师便可以将其分类整理给同学,让其知道算数问题的规律所在,在计算时如果不符合其中的规律,那么一定是出现错误了。所以如果教师总结出了问题的分类,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使用类比方法从已知推导未知
类比法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方法,许多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都会用到这个方法,比如几何问题,一般以相同或者相似的两个事物去推断未知的食物,抓取事物的相似之处或者共通点去推导问题,以此来解决位未知的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够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和推理能力。
比如奇数和偶数是间隔出现的,123456这六个数字分别是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这样循环的顺序,那么知道了这样子的规律之后,我们即使不知道无限循环之后的数是多少是什么数,我们也能确认奇数后面那个数字一定是偶数,偶数后面那个数字一定是奇数。这就是用我们已知的规律去推导未知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发现问题存在的潜在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断推陈出新,新型的教学方法需要应对新型的教学知识,所以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时,主要是去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可以造就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教学情景,因材施教,不断巩固创新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189-190.
[2]宋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47.
[3]陈成森,咸金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68.
[4]彭钦,陈丽云.简析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