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提升路径探究

2019-06-20 08:25梁茜
青年时代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价值导向主流意识形态

梁茜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价值导向、舆论引导、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如何利用新型主流媒体加强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型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价值导向;主流意识形态

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1]在社会生活中,民众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网上舆论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手段,在民众政治方向、思想引导、舆论引领上的作用至关重大。因此如何提高新型主流媒体在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何谓新型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是以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播新闻信息的传统媒体,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教授提出的,也被称为“精英媒体”。这类媒体与娱乐性媒体相对,具有影响舆论的作用。新型主流媒体的概念由它衍生而来,是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竞争力,以多样地形式报道社会大众最关心的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是在当今媒体深入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交融的产物。[2]它继承了主流媒体的内在实质和传媒理念,同时顺应了互联网发展潮流,依托网络技术,拓展和创新了新闻传播渠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内容也不断改变,但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党、政府以及人民的喉舌,始终坚守国家舆论阵地,紧随时代潮流,传播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二、新型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引导主流意识形态

新型主流媒体是一种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也是传播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载体,它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对社会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认为,新型主流媒体要始终坚守国家的舆论阵地,发挥优势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因此党和国家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和政策保障,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坚定人民信仰的独特价值。[3]例如人民日报作为党的阵地,始终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坚守职责和使命,不忘初心,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舆论,不断强化着自身建设,及时将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9.6%。互联网已经凭借其覆盖渗透功能融入了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与此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消息充斥互联网,动摇着民众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觀。而新型主流媒体始终与党和国家站在统一战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加强自身信息传播力,弘扬主旋律,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某些具有社会争议性事件上,政治立场坚定,报道权威可靠的新闻报道,对民众进行正确舆论导向,起到了提高个体思想政治素质,规范个体思想政治行为的重要作用。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单向地传递信息,新型主流媒体凭借网络的交互作用,实现与读者的双向互动。新型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时政新闻,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民众在地方领导留言板、新闻评论区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同时政府可实现“网络问政”,在互动中增强了人民与政府的鱼水深情。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人民日报编辑组坚守岗位,对大会的盛会进行了全面、实时的报道,向人民群众传达十九大精神,引发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热议。既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和参政议政水平,同时也使政府集思广益,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凝神聚力共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新型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提升路径

(一)创新形式,打造质量上乘的新闻信息

一是创新传递信息的形式。目前诸如人民网等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拓展了视音频、微博、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网页客户端、短视频等丰富的媒介形态。但随着时代地逐步发展,为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信息获取需求,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型主流媒体的从业者要学会借鉴他国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上的优势特点,结合我国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国情,创作一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同时行业间的各新型主流媒体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媒体的纵深融合。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读者的重要地位,读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者。读者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和立足点始终是广大读者。[4]任何媒体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始终要坚持以内容优势赢得民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多样的形式承载质量上乘的新闻内容。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报道广大读者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新型主流媒体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喜爱。同时新型主流媒体学会把握住重大历史节点,依托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抓住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建国七十周年,端午节等契机,弘扬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发挥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作用,随党的步伐,讲中国故事,述人民诉求。

(二)因地制宜,加强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当前,中央级别新型主流媒体以上升态势持续发展,但却较少听到地区新型主流媒体的声音。虽然各地区正在努力建设中,但仍存在着民众关注度低、特点不鲜明、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国家的总体战略下,各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倚重,将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纳入地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广泛宣传,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同时向有显著成果的其他省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根据本地特色和受众的阅读习惯,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新型主流媒体,使人民群众在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更了解本地的政策方针,更有效地推动本地政策的实施。最后要呼吁本地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吸纳本地的优秀人才加入新闻舆论队伍,面向全体市民广泛收集区域可利用资源,通过讲本地人的故事,引起民众共鸣,扩大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

(三)武装思想,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人才体系

刘奇葆强调,全媒体事业需要全媒体人才,人才优势是媒体的核心优势。[5]提高新型主流媒体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术素养,源源不断地为媒体融合发展输送人才力量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组织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新型主流媒体的人才体系势在必行。人才的來源一是可以联合各大高校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二是从行业内部选拔原有的新闻从业者,提高其素养以适应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三是引进社会各界的新闻人才。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新型主流媒体从业人员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记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学习现代传媒技术,提高对时代潮流和新闻热点的敏锐度,“实现从过去单一的人才向全媒体型人才转变”,[6]打造一支专业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才团队。同时在新型主流媒体形态多样化发展趋势下,要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个领域大力投入专职的工作者,把各种媒体形态做好做精做出特色,确保宣传工作地顺利开展。

(四)加强“四力”,争做媒体行业领域标杆

新型主流媒体的“四力”包括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竞争力,是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判断标准。时下,部分以满足用户信息获取需求和娱乐心理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媒体和自媒体活跃发展,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这些媒体娱乐至上的发展理念和不足的信息监管能力,常常使一些虚假有害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挑战着新型主流媒体的权威。作为严肃的媒体,新型主流媒体要传播真实可靠的新闻,不断强化“四力”,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内容上保持权威性,在方式上保持创新性,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黏性,力图成为社会大众的可靠信息来源和思想认知基础,强力打击虚假有害信息,“增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议程设置能力”,[7]注重舆论引导,打造强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为其他媒体树立榜样,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融合发展“金句”: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J].中国报业,2019(03):12.

[2]谭天,林籽舟.新型主流媒体的界定、构成与实现[J].新闻爱好者,2015(07):24.

[3]杨晓强.论媒体融合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内涵、价值与构建.江淮论坛,2015(6):175.

[4]庹震.加快实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J].新闻战线,2017(17):5.

[5]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02):10.

[6]程庆民.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新闻队伍建设——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提供坚强组织保证[J].人民论坛,2018(12):10.

[7]李良荣,袁鸣徽.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J].新闻大学,2018(05):4.

猜你喜欢
新型主流媒体价值导向主流意识形态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