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更多的经济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然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本科院校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未达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经济人才的预期目标。通过剖析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创新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式,建设实践型教学团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门科学,对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各高校将《微观经济学》设置为经管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程。然而,相当数量的本科院校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未达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经济人才的预期目标。因此,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探讨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一)理论体系庞大,知识内容抽象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整庞大,基本概念非常多,前后知识点关联性强。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的绝大多数理论知识是建立在严苛的假设基础上,涉及众多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都通过函数公式、几何图形等方法表示出来,形式较抽象。
(二)图形复杂易混淆,数理知识要求高
微观经济学中理论的推导大都可以使用图形形象再现,因此教材的各章节使用大量篇幅进行图形分析。虽然图形可以直观阐述经济变量间的复杂关系,但前提是掌握各种经济变量与图形的复杂对应关系。例如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需要对这两个概念的经济内涵吃透,才能理解为什么补偿预算线能将总效应分解成维持效用不变但能体现出商品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以及由于实际收入改变而表现为效用改变的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图形分析的要求更高。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各种产量曲线的相互关系、各种成本曲线的相互关系,市场理论中各种类型市场的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中的各类帕累托最优,这些核心知识点都要利用复杂的图形分析,图形之间又存在关联性,同时夹杂着大量边际分析法、最优化方法、均衡分析法,这对学生的数理知识提出较高要求。
(三)理论脱离实际,忽略实践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然而就目前本科教材来看,阐述庞大的理论体系已经占用了基本上全部的篇幅,案例分析少之又少,同时由于课时不足也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补充案例的可能。另外,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诸多分析都是在严苛的假设之下,虽然理论上将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简化抽象分析是符合逻辑的,但结合实际复杂多变的情况,往往缺乏实操性。这些都会使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太强,缺乏实际指导性。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碎片化,不利于构建整体理论框架
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大量概念、定理、公式、图形,重难知识点多,而高校对于微观经济学一般只安排48课时,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及琐碎的知识点,教师不是讲不完就是讲不透,学生掌握难度大。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前后知识关联性强,但课程间隔时间长,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遗忘、混淆、碎片化,对于学习基本理论知识都力不从心的学生而言,更谈不上从经济学的整体逻辑体系中培养出经济学直觉和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式陈旧,不利于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是由于教材理论性强,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对定理理解、公式推导、图形分析进行讲解,二是受限于课时,完成授课任务已经非常紧张了,难以安排时间供学生提问、讨论。这种满堂灌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情绪,忽视了学生自主分析经济问题能力的锻炼,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考核形式单调,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在本科阶段一般采取闭卷考试,虽然不同高校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设置不同,但大都期末占比更大。而期末试卷普遍侧重识记,考察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十分有限,导致学生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微观经济学的考试不合格率普遍较高,有的高校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就应该更用心设计平时成绩。目前多数高校微观經济学的平时成绩中,只涉及一些形式化的考核内容,如出勤、按时交作业、随堂小测验等,学生很轻易就能完成。比如课程比例设置为四六开,那么如果平时成绩拿到40分满分的话,期末卷面只要34分就能及格,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连期末考试都可以通过捷径轻松过关,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大部分高校的微观经济学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入职的,难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谈不上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难以胜任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的工作。即使目前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双师型人才,然而却只限于对双师型人才的身份确认,止步于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在很多高校只要持有教师证以外的其它专业相关资格证即可被认定为双师,但这些资格证大多仍是作为书本理论的考核合格证。
四、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应是建立一个扎实的理论结构。然而由于课时紧张,教师难以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系统地将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梳理,学生难以构建整体的理论结构框架。因此,可借助网络平台,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使用网络课堂在线互动,实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目前已有部分本科高校着手或完成微观经济学的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一般包含课程提纲、教学资源、试题库,但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互动的效果,无法真正激励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基于此,强调学生互动环节是激活在线课程的重点。教师可以将紧贴实际的教学案例、经济热点以教辅资料或章节习题等形式上传至教学资源,并在学生互动中设置任务点,以闯关或积分形式一步步完成站点任务,与平时成绩挂钩,督促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
(二)改进考核方式
现有的期末考试内容主要是知识点记忆及简单的计算,不仅容易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应付,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建议通过以下三方面改进考核方式:
第一,在试卷设计上增加案例分析类题型。命题人应结合当前经济热点设计案例,让学生开放地应用经济学工具分析,不要出现标准答案局限阅卷人的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分。第二,在卷面成绩达到分数线后才能加平时成绩。针对部分高校平时成绩设置比例较高的情况,为避免学生对期末考试不重视,建议对期末卷面成绩设置分数线,如55、60分等,上线了才能按权重加平时成绩。第三,在平时成绩中增加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建议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课程论文、热点评论等内容,也可将在线课程中的学生互动算作平时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实践型教学团队
教师自身的知识层次、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效果。针对于目前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实际情况,建议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应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经费,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分层次的教师培训发展规划,邀请企业家进入高校讲课或讲座,也可选送教师外出学习;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与社会的联系,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聘请企业家加入团队,团队成员实行传帮带活动。
参考文献:
[1]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05):84-86+131.
[2]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57-58.
[3]王曉燕.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2):58-60.
[4]汪小红.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4):108-112.
[5]胡良益,辛政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浅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5):93-94.
作者简介:
杨 超(1989-), 河南郑州, 硕士研究生,助教 ,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