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语文的语文课堂

2019-06-20 05:59张猛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孩儿阿长山海经

张猛

那天下午听学校每学期例行的公开课,上的内容是《阿长与〈山海经〉》,我几乎浑身都“震悚”起来。

女教师先来几句顺口溜导入,既没涉及语文,也没切入文本,只是鼓励“孩儿们”别紧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听到“孩儿们”这种亲切的称呼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妖怪”,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配合”这两个字从老师嘴里十分自然地溜出来,我的心就被狠狠扎了一下。我特别讨厌“配合”这个词,就像讨厌“虚假”一样。

老师的语速很快,教学節奏很急。问题是问了几十年的老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诸如此类。其间夹杂着点缀式的合作:“读了这篇文章中的片段,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一个的劳动妇女。”这是很多学校非常看重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它似乎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成功的课。请问这种本来应该由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有讨论价值吗?有合作必要吗?而且,合作时间很短,就像“孩儿们”都是神童一样。

所有问题几乎都止于一问一答,没有深入地追问,没有真诚地交流,更不用说思想的碰撞精神的提升。老师脸上堆着层层叠叠的笑,一副努力讨好学生的嘴脸,不是幽默,是嬉皮笑脸,是“闹着玩”。

在蜻蜓点水的分析中,只有两处弥足珍贵的读。一处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几名同学模仿阿长的语气读。还有最后一句,齐读。然而,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读而已,至于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读,根本无从谈起。

课的“高潮”出现在最后,同学们苦心孤诣地来了一段新奇搞笑无所顾忌的表演——“阿长买书”。几个孩子上去演一个小品,说着戏谑调侃的话,与其说是在发挥想象力,不如说是在恶搞阿长,戏弄她的粗鄙无知。那一刻,我低着头,没有看一眼的兴趣和热情。不可思议的是,身边还有啧啧称奇的老师,“那个男生真逗”“还是初一的孩子活泼”……有人在下面津津乐道地感慨着,那兴奋的样子就像在看戏。

就这样,整堂课都浮在语言文字的上面,游离在语文之外。我坐在一路慌乱的课堂上,听着老师从故事到形象到情感有条不紊地表演,看着语文是怎样一点点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践踏得面目全非。

想着《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我读出的不是愚昧,而是可怜;不是粗俗,而是可爱;不是热闹,而是寂寥。不是感激,而是悲悯。不是欢笑,而是眼泪。

冒着被记名之大不韪,我没去评课,我根本不想去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编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赞美,更受不了那些虚伪的套路和夸夸其谈颠倒黑白的谎言。

此刻,我的心还在课堂上挣扎,我为面目可憎的课堂愤怒,我为伤痕累累的语文痛心。我想呼喊——语文,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谁来拯救我们的语文?

我想到了浮躁而畸形的社会。

这是一个盛产段子的时代,这是抖音和火山小视频大行其道的天下。调侃,恶搞,乖巧,媚俗……甚嚣尘上。我们不愿去仰望星空,也不愿去寻觅春天,我们不愿注意细节,更不愿思考本质,也不再相信诗和远方,从老师到学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习惯了游戏的刺激和朋友圈的虚幻,并深深迷恋它带给我们的感官的满足。而课堂的荒诞多像今天光怪陆离的社会!

我还想到了读书。课堂的浅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浅薄阅读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读书的老师,一个不懂思考的老师,怎么去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阅读,安安静静地思考。

由此观之,拯救语文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想起林清玄的那句话:“永远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永远不要失去一颗想飞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被世俗和欲望堆得满满的,我们怎能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猜你喜欢
孩儿阿长山海经
山海经夫诸
牵 挂
你又把孩儿想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五月,黑色花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