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舰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据此,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虚拟经济;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物联网经济、大数据经济;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就是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等。
以上关于新经济的认识,要么偏重于以新技术为核心的硬视角,要么偏重于以新思维为核心的软视角。这里,基于新经济“创新”的本质特征,可将以上关于新经济的认识用“硬”和“软”两种视角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开放性、动态性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从“硬”的视角看,新经济由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金融、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所驱动;从“软”的视角看,新经济由新思维、新理念、新制度、新规则、新业态、新组织、新机制所驱动。从而,新经济可被定义为基于“硬”驱动和“软”驱动交互驱动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七个方面。以下,通过对新经济、旧经济的鲜明比较,以此精準反映新经济的全貌,整体构筑新经济的体系。
概括而言,旧经济的基础设施,重在有形连接,即“桥连接”,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等,俗称“铁公基”,存在物理空间约束。新经济的基础设施,重在无形连接,即“云连接”,狭义地指的是“互联网”,广义地指的是一个新技术群,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终端;ICT、DT、CPS,VR、AR,区块链;识别技术,无人技术,5G技术,3D技术,等等,亦称“云设施”,它突破了物理空间约束。
比较而言,旧经济主要依赖要素驱动,诸如劳动、资金、土地等,这些资源多为低位资源、实体资源,经济活动仅局限在实体空间进行;新经济主要依赖创新驱动,诸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这些资源多为高位资源、虚拟资源,经济活动既在实体空间进行也在虚拟空间进行。
数字经济。指把物质化形态的产品完全转变成非物质化形态的产品,产品经历了一个由硬件到软件的过程,即完全“去物质化”。
智能经济。不能完全去物质化(减物质化)的产品,就要全面改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一切产品都要改智能化,即“产品+互联网”“产品+物联网”“产品+人工智能”,由此形成“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
无人经济。包括无人驾驶、无人工厂、无人商场、无人银行、无人酒店、无人加油、无人停车,等等。
共享经济。旧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基于所有权规则的经济模式;新经济、共享经济,则是一种基于使用权规则的经济模式。
体验经济。旧经济、传统经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离的,生产就是生产,消费就是消费,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新经济、体验经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合一的,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一,即形成了产消者。
速度效应。当今世界,一切都快了起来,其典型表现是“四个周期变短”:产业生命周期变短、产品生命周期变短、技术生命周期变短、知识生命周期变短。
网络效应。过去,生产者数量少,他们之间容易“团结”起来,形成对市场的控制力,即“生产者优势”;现在,基于虚拟空间“三零一无”的特点,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与生产者形成势均力敌状态,即“消费者优势”。在“消费者优势”和“生产者优势”均衡的状态下,两者关系由过去的“零和博弈”转变成现在的“共赢生态”。
精准效应。以微观企业为例,包括:精准研发、精准制造、精准营销、精准服务。
长尾效应。虚拟空间市场,无论多少数量多大规模,产品仓储成本变化不大,用户购买半径是无限的,而且可以任意时间下单购买。这样一来,不仅头部产品因为购买成本和购买价格更低更加畅销,而且尾部产品成为畅销产品,即海量的消费者形成了对所谓的“冷门产品、小众产品”的巨大需求,由此导致长尾效应(长尾用户、长尾产品、长尾市场)产生。
协同效应。协同,具有融合、协调、匹配、均衡、一体的意思。尽管各个要素可以自成一体、独立发展,但是它们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质量关系、结构关系、差序关系彼此协同起来,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与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相配套,整个社会收入分配规则需要重新设计。不仅如此,随着部分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由“在职员工”转向“在线员工”,其与组织机构建立的是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失去了享有原“单位人”员工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资格。鉴此,社会政策需要做出根本性的转型。具体而言,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待遇由“公民身份”决定,而非由雇佣与否决定,即以社会权利的名义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而且,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大大提升,全民共享“时代红利”,践行“普惠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衣食住行用,在新经济时代,这个层面问题通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以此提质增效。第二层面,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娱乐、休闲养生,在新经济时代,这个层面问题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特别是加大医疗、养老产业发展步伐,这既是国家短板,更是民生短板,应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群,把注重后端治疗转向更加注重前端预防,即把医养重心由“医院内”转向“医院外”。第三层面,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这一层面问题,不仅涉及生命数量问题(人均预期寿命),而且涉及生命质量问题,即人的尊严问题。如何实现这一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全新思维、全新思想、全新思路。总之,新经济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经济。
发展什么就要考核什么,考核什么就要统计什么。新的统计体系,亟需反映新经济的要求,并将新旧经济二者统一起来。
这里,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GNP(国民生产总值)。过去,通常采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状况,该指标包含外资企业的经济产出。现在,经济步入转型时期,需要寻找成本低廉的国家,加快对外投资,升级产业结构。相比于GDP,此阶段采用GNP更能反映中国经济转型的效果。
用云量、数据量和人均预期寿命。一是从用电量拓展到用云量。过去,采用耗电量衡量企业生产活跃度、开工率;现在,采用用云量加以衡量,用云量越多,意味着企业数字化升级能力越强。二是从货运量拓展到数据量。过去,采用铁路货运量衡量经济运行效率;现在,采用数据量测量经济活动实时流动信息,数据量上升,意味着市场扩张,反之意味着市场萎靡。三是从银行贷款余额拓展到人均预期寿命。过去,银行贷款余额用来反映人们对当前经济的信心;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福利、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映射。人均预期寿命越长,一个国家社会和环境整体水平越高。
GNH(国民幸福指数)。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国民幸福感,将GNH纳入新的统计指标之中,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等的综合表现。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