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

2019-06-20 05:59张立志许能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治腧穴五脏

张立志,许能贵△,孙 健,易 玮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州 510006)

明代医家吴崑(1552年~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新安歙县人,擅长针灸、方药治病,其著作医书甚多,其中《针方六集》集中体现了吴崑对针灸学术的主张,但由于此书刊刻少、流传不广,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1]。《针方六集·开蒙集》曰:“五门者,十二经井荥俞(输)经合也。”“脏腑之气由之开阖,若门户焉,故曰五门”[2]。吴崑将脏腑经络辨证与五腧穴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五门针方”[3]。笔者将其《针方六集》浅读数遍加以研究,略有所获。为挖掘其“五门针方”的学术之精华,使之推陈出新,笔者不揣浅陋略加钩辑简述如次。

1 继承《难经》,脉症合参

《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首次提出五腧穴的主治作用,但并未完整地提出具体腧穴配置方法。而吴崑在继承《难经》的基础上,将脏腑经络辨证与五腧穴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五门针方”。并提出了脉症合参的诊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穴辨证理论体系,为针灸临床运用五腧穴奠定了基础。

表1显示,《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同时《伤寒论》也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见张仲景十分重视脉症合参[4]。然而后世在针灸临床上重症轻脉的现象时常可见,对脉诊未给予应有的重视[5]。而吴崑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论》旨意的基础上有所阐发,不但注重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更重视将脉症结合、辨证施治,从而避免针灸取穴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表1 经脉脏腑病证的主症和脉象

2 重视腹诊,蕴含八卦

吴崑在“五门针方”中,不仅重视脉诊同时也注重腹诊的作用,把腹诊作为针灸取穴的主要诊断方式之一。关于腹诊,早在《素问》《难经》就有论述。《难经》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重视脐诊,并对五脏在腹内的分布部位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根据五脏的定位重点论述了五脏出现病变时的腹证[6],形成以肚脐为中央、脏腑分居其上下左右的腹诊分区(图2)。重视肚脐的整体性诊治作用,提出“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运用后天八卦理论指导腹诊,形成以脐为中心的后天八卦诊疗图(图3)。但《难经》关于腹诊的研究偏重理论,而吴崑将脐腹部与脏腑相配以诊断邪气所在,判断脏腑虚实,指导针灸取穴,使《难经·十六难》腹诊理论运用得更加具体化,更切合针灸临床。吴崑首先根据脉症辨明何脏腑、经脉之病,然后按《难经·六十八难》五腧主病依次取井、荣、输、经、合五穴,阳经又总取原穴[7]。如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搜,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当刺大敦(井)。身热刺行间(荣),体重节痛刺太冲(输),喘咳寒热刺中封(经),逆气而泄刺曲泉(合),以此类推。对五门主治的原理,吴崑还根据《难经·六十四难》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并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阐发。他说:“以上五门主治,古针方也。盖以阳井金,阴井木,所以主治心下满者……此五门主治之义也。”

图1 难经诊腹图

图2 腹部八卦示意图

3 首推五腧,取穴精炼

吴崑在《针方六集·开蒙集》中记载的“五门针方”,全部选用十二正经的五腧穴,其取穴少而精。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穴位,分别有井、荥、输、经、合之称。因其具有特殊的称谓、特殊的性能以及特殊的治疗作用属于中医学特定穴范畴[8]。笔者思考为什么首选五腧穴呢?从标本、根结理论探讨,《灵枢·卫气》中首先论述了十二经脉的“标与本”理论,指出“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而在《灵枢·根结》更加精确指出,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则在头、胸、腹的特定部位。故十二经的本部和根部全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而其标部和结部在头面和躯干[9]。故《标幽赋》曰:“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从人体各部位在大脑运动中枢的投影来看,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可治疗头面五官以及全身脏腑疾病。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身体各部感觉的灵敏程度相关,手、指、足等感觉灵敏部位代表区面积大,而躯干的代表区面积小。故针灸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从而能更好地调整由疾病引起的大脑皮质机能紊乱,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0]。

4 总结

《针方六集》乃我国传统针灸学术中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吴崑在《针方六集·开蒙集》中首先提出的按五脏分类取五腧穴之“五门针方”,是对针灸学术的一大贡献。这种五门主治的方法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到,可见作者仍是提倡此法的一代宗师[11]。“五门针方”首先都是通过“四诊合参”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然后进行八纲、脏腑、六经辨证,得出明确的诊断,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从而辨证取穴针灸。“五门针方”取穴精炼,无论是从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还是现代医学对经络腧穴理论的研究,都证实了五腧穴对全身脏腑疾病的诊治作用。而吴崑记载的“五门针方”是一套具有完整理、法、方、针的诊治体系,对于临床五腧穴的广泛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主治腧穴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旅途止泻按脾腧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漫画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