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岚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壮医学是以壮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医学理论为指导,以部分传统中医理论为依据,用以诊治壮族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种民族医学科学理论[1]。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主题词下有壮医主题词,《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进行主题标引和主题检索的依据。基于主题概念检索文献,壮医属于民族医药学,壮族医药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壮民族居住地区。
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作为数据检索源,采用主题词途径进行检索,检索出所有主题词为“壮医”,并匹配壮医主题词下所有可以匹配的副主题词文献。具体的检索条件为“壮医/分类/经济学/教育/伦理学/历史/仪器和设备/立法和法学/人力/方法/组织和管理/统计学和数值数据/标准/发展趋势”[不加权:扩展]。检索时间为2017年6月15日,共检索出401篇文献。
由于文献的入库和回溯具有滞后性,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发表时间为2017年的文献,即本次研究的文献为2016年12月底前发表的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期刊型文献,并剔除新闻报道、资讯、会议摘要等非学术性期刊论文。根据以上文献的筛选,剔除发表时间为 2017年的文献2篇,新闻报道、资讯、会议摘要等非学术性期刊论文4篇,共计剔除6篇文献,最终得到纳入分析的文献共计395篇。
被CBM数据库收录的第1篇主题为壮医的文献,发表在《中华医史杂志》上一篇题为“试论汉壮医药交流”的期刊文章,作者为上海东方研究所的苏汉良。该文发表于199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仅有题录收录而无文摘内容。1992~1995年、1997~2001年、2004~2005年均无主题为壮医的期刊论文发表,1996、2002、2003年年发文量均为1篇,其中1996年发表的文献题为“对壮族地区原始社会时期医疗卫生的认识”[2],2003年发表的文献题目为“医学史展示新途径的尝试”[3],这2篇文章的作者单位均是广西中医学院。2002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李相援在《针灸临床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证临床举隅”[4],该文探讨壮医药线灸治疗痛证在临床的应用,这是目前检索到的第1篇关于壮医临床研究的期刊文献报道。2006年国内壮医文献量仅为4篇,从2007起我国关于壮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在此后稳步发展,2007年发文量达到17篇,2015年达到发表文献量的最高峰,年发文量达66篇。
图1 壮医研究年发文量图
表1 期刊发文量比例
国内关于壮医的研究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年至2006年为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发文量少,这个时期大部分年度的发文量为零;第二阶段:2007~2012年为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年发文量有了重大突破,其发文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第三阶段:2013~2015年为高峰阶段。第四阶段:2016年的发文量从2015年的66篇下降到41篇,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总之,我国壮医的发文量随时间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发文量总量并不大,表明我国壮医领域逐步进入到一个稳定且逐步增长的发展时期。
395篇壮医研究论文发表在83种期刊上(对期刊的更名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时进行了合并统一计数),其中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期刊有7种,分别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曾用刊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19篇,广西中医药31篇,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曾用刊名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3篇,时珍国医国药13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2篇,中华中医药学刊11篇,中医外治杂志11篇。其余76种期刊的发文量均少于10篇,其中1<发文量<10的期刊数为33种,发文仅1篇的期刊多达43种。
根据测定核心期刊的80 %法,表1的24种期刊发文量合计约占统计文献量的80%,所以表1上的24种期刊为我国壮医研究的核心期刊。大部分以壮医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显著集中发表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上,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小,表明我国壮医的研究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大部分未能进入研究的核心主流期刊。
图2 发表5篇以上期刊论文的学者及其成果数量
本文的作者研究机构分析是对文章中署名第一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采用这种研究方式主要是为了规避挂名发表论文的现象。由于研究机构的署名会出现单位名更名、简写、略写、缩写等情况,出现同一单位名会有多种不同写法的情况,研究前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如更名情况,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其前身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二层机构情况,如广西壮医医院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的下属医院,后广西壮医医院又并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中医学院二层机构,如对署名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把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把同一机构的文献量进行合并统计。
统计结果是在395篇国内关于壮医研究的论文中,署名第一作者研究机构外区外机构的文章数量仅为14篇,其余384篇均为广西区内机构。再经过原文查看对比后发现,在这所有14篇区外机构为第一研究机构的文献中,绝大部分为区内作者就读外地医学院校或在区外医院进修期间的发文,仅有4篇论文的研究机构为区外单位,其中这4篇文章中有1篇为区外单位和区内单位合作,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壮医研究作者和机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广西区内,广西区外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很少。
区内的研究机构中,广西中医药大学发文最多共计发表204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51.6%,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发文量排第二为84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21.2%,右江民族医学院和百色市中医医院排第三位发文量均为9篇,其余的研究机构发文量均小于3篇。由此可见,国内关于壮医的核心研究机构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从学术论文中或外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是未规范的自然语词[6]。主题词是指在标引和检索中用以表达文献主题内容、规范化的词或词组,能够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主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全面把握该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映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动向[7]。
本研究采用Excel对纳入统计范围内395篇论文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献标引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共有724 种,表2为壮医研究主题词和关键词统计排名前20的列表。表2显示,目前对壮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筋、药线点灸、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刺血疗法、腰肌劳损壮医等疗效上。从表2也可以看出,壮医研究的关键词和主题词标引有不规范的现象,通过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比对后进行了高频词的合并,再次统计后得出针的研究文献有107篇,灸研究文献40篇,经筋文献有39篇,刮痧文献13篇,从而分析得出壮医的治疗法以针、刺、灸、刮痧等手段为主。尤其是针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多,包括针刺、针挑、火针、针灸、莲花针,灸包括药线点灸、艾灸、灯火灸、灯心草灸、松针点灸、穴位点灸、循经点灸等,经筋包括经筋推拿、经筋三联疗法、经筋火针、经筋挑刺法、足三阳经筋等。
根据统计结果,共计有216篇论文得到相关基金的支持,约占总发文量的55%。其中62篇论文获得国家基金项目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3项,其他4项。其中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2BA127B04)发文9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60465)发文6篇,国家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2010MZJSGX16,2010MZJSGXl7)各发文4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06-07MZ06)发文4篇,其余发文量小于3篇。204篇论文获得广西区级以下的基金项目资助。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金支持是我国壮医研究论文发表的最大动力,其中广西区级的基金支持项目最多,区外无相关项目的支持基金。这点也与作者、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表2 排名前20关键词文献数量表
通过分析可见,我国关于壮医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总数较少,从2007年起国内关于壮医的研究文献才达到一定的数量并维持上升趋势,在2015 年达到文献量最大值。壮医的研究集中在针、灸、经筋的研究上,尤以针灸治疗的研究最多,并注重临床疗效的研究分析。
壮医研究发文量排名前五位的作者为庞宇舟、宋宁、陈红、彭锦绣、朱红梅,以上五位作者的单位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或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研究表明,参与壮医研究的机构地域性显著,绝大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外研究机构寥寥无几,主要研究机构显著集中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共计有216篇论文得到相关基金的支持,约占总发文量的55%。基金支持是我国壮医研究论文发表的最大动力,其中广西区级的基金支持项目最多,区外无相关项目支持基金。我国壮医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广西作为壮族的民族自治区有责任承担传承这一民族医药的重任,同时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使这一民族医学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