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慧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培养目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重在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共同提升,实现学生综合方面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素养之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95-01
一、整体把握语言,感知語言节奏,提升语文
素养
在课堂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对整体进行感知,关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教师可以从用词与句式以及语气等进行调整,进而对语言节奏进行把握,以此充分感受语言的运用特征。为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产生语感,体验文字美,语言美,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感觉与素养。
《对韵歌》是一篇韵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韵文的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从中体会到汉语言的音律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产生学习语文的渴望与激情。文章重点除了生字词的讲解之外,主要在于教师对于课文诵读的引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对韵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韵律,只有体会到了韵律感、美感,文字的意境才能体会出来。因此,通过诵读开展深度学习,不仅仅停留于字词句的理解,重点在于文章的“神”的把握,重在意境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实现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字的体验与认识,情感的陶冶,品格的塑造,实现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二、鼓励学生表达,促进学生交流,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交流表达能力是每一个学生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也是每一位学生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其社会性也能获得提升。
因此,语文课堂中,势必要加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语文语言素养的提升,达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树和喜鹊》这篇文章从一棵树与一只鸟的“孤单”,再到许多树与许多鸟的“快乐”,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孤单”,什么叫“快乐”。但是让学生从文字上了解“孤单”与“快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此处插入活动,相互交流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有了朋友,有了同学,有了老师,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享受快乐的日子,内心充满了喜悦,用这些经验作为交流活动的素材,让学生讲一讲,说一说。师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感激生命中出现的人与物,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实现了语言交流表达的锻炼效果,促进学生语言交流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文化品位,实现文化传承,提高语文文化的素养
语文是一种文字的学习,也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语文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的根本,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文化的渗透,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通过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端午粽》一文不仅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爱国故事,同时还体验老人渴望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语文的学习从文本到思想,到情怀,再到民族文化,逐层提升,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过程,了解屈原的故事,体验感受老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的一些视频或者图片进一步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神,从而在有形的粽子中,屈原的故事中,爱国的情感中获得更深的民族情感、文化。从文字中逐渐地体验,从具体的形象中逐渐感受,循序渐进地让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思想,逐渐影响学生的言行与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而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具体的学情,明确学习内容,从学生语言的感知、文本的品味、语言的应用、思维的培养、文化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品质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