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 要】初中历史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虽然对中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压力不大,教学大纲对该阶段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让中学生对教材有总体掌握,对学习内容有最基本的认识。历史课作为文科类科目,学习起来自然避免不了枯燥乏味之感,学生容易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思想开小差,总体课堂教学效果低。本文围绕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运用;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52-01
历史课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能够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和史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学习自然是青少年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只有对国家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了解当今生活幸福富强的来之不易才能够更加發愤图强,努力学习。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争取能够发挥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启迪作用。
一、课堂采用研究性学习,突出学习重难点
教师要学会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重点突出。如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单纯地激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探究欲望远远不够,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动力,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平台,并针对学生的发言和展示进行鼓励或者补充说明。教师不能吝啬课堂中的学习时间,通过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可以增加学生对其历史相关内容的兴趣,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和时间,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
二、推动理解历史史料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历史课在初中的课程表所占比例不多,但是初中需要学习掌握6本历史教材,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这样便会导致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忽略了对学生的解答,课堂多以授课为主,不能为学生扩展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这样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缺陷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哪里出现缺口就需要在哪里进行填补。既然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科目时缺少课本内容以外的延伸,教师就需要多为学生补充这些知识,铺垫新授课的知识背景,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如在讲解我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事情,包括其他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以及我国人民采取的一系列反抗。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国愿意同列强国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分析当时我国的国情以及制约国家富强的根本因素。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就是史料,丰富的历史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得到启迪。教师需要合理分割历史课堂,一部分内容用来剖析教材,还有一部分时间拿来给学生补充史料,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大多讲述的是中国和世界的著名历史人物、推动时代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文物古迹,所以,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不能高度集中精力,对老师讲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的吸收。对初中生来说,教师要学会利用问题来给学生进行引导,由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也不同。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代表学生问出的问题越刁钻越难就代表掌握的程度越好,反而越常识性的问题越有利于初中学生反复记忆知识点。教师应当强调问题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史实背后包含的深层含义。
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思考:首先是提出洋务运动时清政府的状况如何,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其次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最后是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完全成功,达到实施目的?先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方向,再鼓励学生去发散思维。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课堂若想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必须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让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够体会到历史学习带来的重要意义。当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掌握全体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通过教学上的创新来达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宏丽.试述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J].现代交际,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