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于诸如倒置动结式“V(x,y)”的研究是语法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从语义、认知构式等方面作出解释。而作为当代句法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题元理论是原则与参数的一个重要的模块理论。本文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例,基于题元理论,从生成语法角度分析和解释其复杂动词“看哭了”与论元“小说”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基于前人对动结式的研究,将题元理论与之对应,重新探讨倒置动结式的生成路径,借鉴界限原则与词汇化解释,以期更好理解这一特殊又常见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倒置动结式 题元理论 复杂动词 论元
1.引言
分析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语义解释之间的关系能促进论元结构的研究。如:小说看哭了妈妈;张三惹恼了他二叔;吴京片场打哭女演员……这一句法结构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是十分有特点的结构模式,故早就引起语法学者关注。有人称其为“双音化”,有人称其为“述补结构”,还有人称其为“双动共宾”。此类研究结构复杂,类型多样,究竟该如何理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石毓智(2005)提出“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性质,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结果的关系”。由此看来,第一个动词是主要动词,而第二个动词辅助修饰第一个动词,两者具有动作和结果的关系。施春宏(2005)指出动结式是指“砍伤、学会、走累”之类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其句法结构表现为“NP1+V1+V2+NP2”。动结式论元整合过程,一般将动结式看做是由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整合而成的结构式。在前期研究中,有关专家多从整体对动结式进行把握,对动结式中类似于“小说看哭了妈妈”这种施事作动结式宾语、受事作动结式主语的句法结构的分析不多。张翼(2009)将此结构称为“倒置动结式”。涉及倒置动结式的文献鲜有从句法生成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大多是从语义、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
本文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例,此句两个谓词共享一个论元仿佛违背了题元准则,本文基于题元理论分析此类句型的复杂动词与论元之间的关系与该结构的生成机制问题,而后借张杰的“词汇化”更进一步深入解释其中复杂动词与论元关系,从而对倒置动结式有更清晰的认识。
2.研究背景
综观前人对动结式的理解各抒己见。Jersperson(1954)认为“have a walk”结构中“have”承担的语义较“walk”轻,故界定“have”为轻动词。Chomsky(1995)把“VP嵌套假设”中的上层“V”定义为轻动词,为探索述谓结构内的成分移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轻动词因此成为在句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单独语类。黄正德(1992)将这一思路推及汉语句法推导,深度分析“张三哭湿了手绢”。施春宏(2003)采用配价理论对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歧价现象做了深入研究。沈家煊(2004)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出发预测了该类动结式的解释。商燕、林立红(2011)将功能语类的概念引入生成语法来解释复合动词,利用“补语谓词的论元实现占优先地位”这一特点,结合最简方案的合并与移位,实现了复合式动词的论元分配。
孙娟(2014)提出,“小说”在“Spec-vP”位置生成,充当句子的主语,轻动词v的补足语是VP,VP的中心语是“看”,“看”选择小句“妈妈哭了”作它的补足语。小句谓语“哭了”首先向上移位至“看”,两者合并为动结式“看哭了”后继续上移位至轻动词“v”的位置,轻动词赋予它致使意“小说使……看哭了”,这时底层的“妈妈”向上移位至“Spec-VP”的位置,取得宾语位置,经过移位、合并,最终形成“小说看哭了妈妈”的表层结构。轻动词的引入,很好地解释了受事宾语“小说”出现在主语位置的现象。
3.基于題元理论理解复杂动词与论元的关系
题元理论是原则与参数理论的一个模块理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homsky提出的“管辖与约束理论”对题元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促进其在语言分析应用方面的发展。Chomsky还提出了“题元准则”:1.每个主目语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2.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主目语,即句中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一一与主目语对应。
下面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分析对象,基于题元理论来理解其中的复杂动词与论元之间的关系。
(1)a.小说看哭了妈妈。
b.妈妈看小说。
c.妈妈哭了。
d.小说使妈妈哭了。
首先,把(1)a分解为(1)b和(1)c使这句话意思更清晰。“妈妈看小说”这个原因导致了“妈妈哭了”这个结果。大部分研究这类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文献都将“动词+哭”看成是一个复合结构,代表的是一个致使事件。Ross(1967)将汉语动结合成词分成三类:表述型、方位型和成就型。这样看来,此处的“看哭”应当归属于第三类。“看”是行为动词,表明了“哭”的原因,“哭”在这里是一种结果。“看哭”这个复杂动词与论元的关系如何呢?此处需考虑这句话的题元结构,句子中只有一个题元,以“小说”和“妈妈”为论元的动词构成的题元:“看”。基于题元理论,“看”是二元谓词,其中“妈妈”是施事,小说是受事;而“哭”往往被认为是一元谓词,此处“妈妈”是述题。“看”和“哭”二者的论元结构分别为[妈妈,小说]和[妈妈],合成词“看哭”的论元结构是[小说,妈妈],也是“看”和“哭”各自的论元结构合并。Chomsky(1981)提出,每个论元带且仅带一个语义角色,每一个语义角色分且仅分给一个论元。那么,这里“看”和“哭”共享一个论元“妈妈”,是否违背了题元准则呢?题元角色与论元并非一对一的关系,现代汉语中“看哭”这类结构往往是一个论元被指派两个题元角色。
分析可知,“妈妈哭”是由于“妈妈看小说”这个原因导致的。因此在句法结构中置前面,而“小说使妈妈哭”暗含在“妈妈哭”中,在图中得到表示。“妈妈看小说”位于“VP2”结构内,且VP2中心语是“看”,“小说”位于DP位置上。“小说使妈妈哭了”中“小说”为“VP”结构中的标志语,“使”为轻动词,位于“v”上,“妈妈”为VP1标志语,“哭”为V1一VP1。“了”是TP中的时态词“T”,TP中标志语为“小说”,因此VP一Spec与DP位置上的“小说”与TP中的“小说”合并,同理,两个“妈妈”也合并。而“使”、“看”、“哭”是动词,均要授予体,因此均移位至TP中T,形成“(使)……看哭了”句型。最后,句子就自然而然变为“小说看哭了妈妈”。在生成语法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动词与论元的关系如何,句子如何变化。看似矛盾实则非常明朗的关系在题元准则的投射下愈发清晰。
张杰(2013)在轻动词理论基础上结合词汇化来解释这种倒装现象,将这两个独立词汇合并为一个固定动词,即“看哭”,有效简化句子深层结构的分析,使结构更加明朗。“看”和“哭”不用经过多次移位、合并,从题元理论来看,词汇化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论元数量与论元角色不匹配的现象。“看哭”可以直接看做是一个二元谓词,正好匹配句子中“小说”和“妈妈”两个论元。而施事妈妈与受事小说的主宾位置之所以互换,是因为“看哭”是一个隐形的轻动词用法,语义蕴含为“使……看哭了”,不与题元准则矛盾,其中的复杂动词与论元的关系也已经清晰明了。
4.结语
汉语言中“V(x,y)”这样的动结式是一种常见的句型,引起了不少中外學者的关注,然而从生成句法学角度对这种倒置动结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借鉴题元理论,针对“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具体实例分析了复杂动词与论元的关系。首先引入“致使事件”与“成就型合成词”两个概念,其次基于题元理论分析了“小说看哭了妈妈”的句法生成机制,再借用界限原则和词汇化来解释此句中的复合动词与论元之间的关系,最后用最简方案的轻动词理论再对两个单词素动词合并成复杂动词的过程加以简单描述。但由于研究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笔者自知对理论运用分析的不够深入,没能把所有复杂动词和题元的关系是否均能用题元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解决,希望通过对现有理论的验证和分析促进对该研究的深入有所帮助,也希望今后能更深入探索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2]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 MIT Press.
[3]Jersperson. 1954. O.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4]Sybesma. 1999. R. The Mandarin VP[M].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施春宏,2003,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施春宏,2005,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5-21.
[7]商燕、林立红,2011,从功能语类看动结式[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6.
[8]沈家煊,2004,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6)3-15.
[9]石毓智,2005,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0]孙娟,2014,“V2+R1”类倒置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分析及理论蕴含[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90-92.
[11]温宾利,2002,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张杰,2013,从轻动词角度轮汉语语序倒装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6):21-23.
[13]张翼,2009,倒置动结式的认知构式研究[J].《外国语》(4):35.
(作者介绍:余梦婷,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