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教师成长的三个内因

2019-06-18 01:26王维审
师道 2019年5期
关键词:考试班级学校

王维审

教師的成长问题一直被叫得很响,看起来似乎也很受重视。而事实上,教师职业却越来越走向劳作型和流水线化,从而与专业化的理想追求越来越远。这其中,除掉教育管理部门管理和疏导上的缺陷以外,教师自身也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困顿焦虑

没有做过教师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教师的忙碌。

M是一位初中教师,三十多岁的年纪,十余年的教龄,正是职业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很希望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希望得到同事们的认可。也正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仅把所有在校的时间都压在了教室和课堂里,放学后的每分每秒他也都会沉浸在作业批改、备课之中。在每天形影不离的挎包里,装满了教材、备课本、试卷等等。在他与别人极少见的闲聊中,话题也离不开学生的教育和课堂教学。通常,晚上十一二点钟,他晒出的朋友圈仍然是批阅试卷,抑或是对第二天教学秩序的安排。

这些外在的忙碌,映射出了他内心里的焦虑。他很在意每一次考试,哪怕只是自己组织的周考,他也会对及格率、优秀率等无比在意。倘若是年级或学校组织的考试,他必定会在考试前紧张无比,也会在考试后焦躁不安:班级名次好,他担心下一次被人超越;班级名次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挫折感就会在瞬间击垮他的所有努力。总而言之,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紧张与担忧如影随形,几乎没有片刻放松或者自由的时间。

其实,适当的焦虑是成长的动力,但像M一样在意职业成就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置于困顿之中。一个陷入困顿的人,表现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往往就是折腾——折腾自己、折腾学生、折腾家长。首先,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然后不由自主地抬高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比如说,某一次学校统考班级成绩不理想,具有焦虑倾向的老师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自己,自己的教学生涯就会被他人判为失败。为了证明自己,老师通常不会反思自己教学的不当,而是选择向学生进行报复性施压:加大作业量,延长上课时间,更加严格要求纪律等等。同时,也会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是较为苛刻的条件。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生态,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劣和家校关系的不和谐,也就会出现教师体罚学生、学生侮辱教师、家长殴打教师等不良教育关系。细细追究起来,在大部分的师生冲突中,几乎在不同程度上都与教师的情绪有关,都与教师困顿焦虑情绪的不当宣泄有关。

那么,怎么办?我觉得教师应该学会自我疗愈。每个人活在尘世里,都需要一个干净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可以帮助自己应对现实的冲击,疏导、宣泄不良情绪,可以让自己在另一处寻得希望和证明。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当成生活的全部,并极力把这一领域的成功视为唯一的成就感时,这件事情就会成为遏制其生命自由和精神舒展的障碍。一旦这份追求无法落地,没有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其精神世界就很可能会崩溃和坍塌,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失望、倦怠甚至是麻木。所以,一个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唯一的某件事情,而是要在必要的生活之外开辟新的领地。比如,在教书育人之外,有着不一样的爱好与追求,让自己的情绪可以有个缓冲地带——即使生活看似把你推向了绝望,你也可以在另一隅安放心灵的宁静和淡泊。

主动矮化

很多人清晰地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却很少有人可以一直坚持着自我成长。

W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智慧而有趣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学习的状态。他的班级管理有效而人性化,学生可以在他悄无声息的引导下获得行动的准则。在整个学校,领导对他高度认可,同事对他崇拜有加,学生对他敬重而喜欢。至于家长们,对他的尊崇可以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不管是用什么手段,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W老师的班级。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W老师就是学校里高高飘扬的旗帜,是无数青年教师内心里竖起的标杆。就在这样的成就感中,W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收获了一拨又一拨赞誉。直到有一天,他临近退休了,周围的年轻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了。他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奇,他的课堂也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

百无聊赖时,他会去读些教育杂志。每一次,他都会对着一篇篇的文章发出感慨:这些方法都是我多年前就用过的,这个人写的经验我也实践过……像W老师一样,绝大多数教师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只不过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提升。太多的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实践者,没有把教育经验及时归拢的意识与行动。如此,教师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主动矮化为纯体力型的教书匠。其实,教育者与教书匠的不同就在于:教书匠在结束一份劳动任务后,就可以安心踏实地享受劳累后的放松,就可以一壶酒下肚不再“管它三七二十一”。而教育者则不同,教育不是纯体力的劳动,而是劳作与智慧的共行——既要有上课管班的辛苦,也应有及时回顾梳理的智慧。

通常来说,教师的主动矮化除了体现在职业定位上自我降低要求之外,还表现在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目标定位在完成今天的任务,实现今天的成功,证明当下的存在,很少有人会想到十年、几十年后的自己,更没有人愿意为看似遥不可期的未来做些事情。所以,很多教师在离开教师岗位之后,或者教师岗位不能再给予其足够的骄傲时,就会有莫名其妙的挫败和落寞,也就有了诸如“想当年”“那时候”“其实我”等类似的感慨。

其实,对于教师来讲,可以主动把站位定得高远一些,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归属到研究者的行列。因为,所有的劳作都会有终结的那一天,所有的劳作者都会经历壮年时的辉煌与暮年的寂寞。只有研究者,既不会有60岁退休的约束,也不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也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可以终生在经验梳理与行动调整中保持好某种天真,才可以在顺着过往去反思的成长中踏踏实实地建设好未来的教育生活。

狭隘的功利主义

现在的教育很讲究实用。

比如,自从体育列入中考学科之后,学校对体育教学就忽然重视起来。只不过,学校重视的不是系统的体育育人之策,而是紧盯着中考的项目。换句话说,中考考什么体育项目,学校就会把这些项目列入教学计划,凡是不考的项目就不会拿正眼去瞧一下。并且,对体育的重视也就限于考试之前,在考试结束以后体育锻炼就会被抛弃至一边,永远打入冷宫。

再比如,國家要求要开齐开全课程,并且有严格的考核检查机制。但往往是,凡是升学考试会考到的学科,都会被正儿八经地开课,并且还会按照分值的高低增加一些课时——超标准配备课时。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课时从哪来?自然就是来自那些不列入考试范畴的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却因为不能给学生的升学带来即时的效益而被搁置。如此,也就有了常态教学一张课表,迎接检查又一张课表的怪现象。

教育如此,大都是迫于社会的压力。只要升学评比机制不改变,教育的功利之心就不好废除。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群体中惯常的“考什么教什么”也就能理解了。因为教师需要接受机制的评比,也要有机会在体制中站住脚。但是,如果在我们可以自主的成长方面,很多老师还是抱着“学校考评什么就去做什么”的心态去应对,那就很值得我们去反思了。

H校长很重视教师的基本素养培育,倡导教师在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养成读书和习作的习惯。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学校还把读书和写作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因为是校长的号召,又有考核任务的约束,众多老师开始走向读写之路。从抄袭下载到可以独立成文,从满腹牢骚到慢慢尝到甜头,绝大多数教师开始接受这种写作方式。再后来,部分教师开始在读书方面小有成就,也有教师开始有文章发表,读写似乎就要成为这个学校教师的生活方式了。而就在此时,学校领导调整,校长调到了另一所学校工作。新来的校长不重视读写,更欣赏那些加班加点拼命灌输知识的老师。于是,学校的读写之风骤停,再也没有老师拿起笔来梳理教育经验,而是集体奔波在“工作工作再工作”的简单重复之中。H校长与几位已经在读写方面有所收获的老师交流,这些老师们一致认可读书和写作是教师修行的必经之路,只是现任校长不重视了,学校不考核了,也就没有精力和兴趣做这些事情了。

狭隘的功利主义者就是这样: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对的,却不会为了其正确性而坚持,而仅仅把目光聚焦于当前于己有利之事。人生在世,实用很重要,却不能一切都是为了实用。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恰是能够让人生更加丰盈、更加有趣的关键所在。而这些,也恰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得以升华的根本。

总的来说,阻碍教师群体自主成长的内因有很多,肯定无法用文字一一进行描述。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生长,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考试班级学校
班级“无课日”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学校推介
你考试焦虑吗?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准备考试
以牙还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