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

2019-06-18 01:26柳小梅
师道 2019年5期
关键词:师父数学老师

柳小梅

华应龙老师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从教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曾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等。出版有《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我不只是数学》等多本专著。

师父华应龙是深受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喜爱的特级教师,在全国各地的大型研讨活动中,课毕总是能见到师父被“粉丝”团团围住合影的场景。

作为青年教师,“道路千万条,成长第一条。”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父华应龙说:“我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为我们都在路上;也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走!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所走的就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更不想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因为教学有法但没有定法;我只想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因为我的课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思考,思考我们做出的选择,思考我们的价值判断……”

的确,《真空妙有,面上生花——以“认识面积”为例》《让规律多飞一会儿——以“规律的规律”为例》《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以“找次品”为例》……师父的化错课堂总能给人启迪,总能给人以数学的力量;“我怎么没想到”“我就是数学”“我为什么这样教数学”“我不只是数学”……师父的讲座总能授人以渔,总是传递着大教育的情怀。

幸福如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幸成为与华应龙老师签订“青蓝合同”的徒弟。回想华老师悉心指导我成长的历程,师父那阳光、乐观、豁达、智慧的笑容便映现心头,感动与感恩从内心深处一点点扩散。

教语文还是教数学

因为与师父的相遇,我得以与数学幸福牵手。

1998年9月,海安实小。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参加了开学第一次会议。当我听到自己被安排担任五年级(1)班数学教学后,脑子一下子懵了。我在实小的实习科目可是语文呀!无助和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华老师那时是海安实小分管教学的校长,课务是他安排的。在老校长翟树烈的点拨下,第二天我来到华老师办公室。华老师向我表达了歉意,并表示一个月后可以帮我调整过来。因为我是毕业于南通高师五年制大专班,他以为是不分科的。我说:在数学上我可是什么都不懂,请您做我的师父吧!就这样,1998年9月10日,“青蓝合同”的签订会上我就成了华老师两个徒弟中的一个。一个月后,师父征询我的意见,我却不愿意再改过来了。说一个月就已经体会到数学教学有多少乐趣,那是假话,但我却觉得师父的数学课堂特别神奇,令人向往,跟着师父特别有干劲。缘于师父的人格影响,我的心底悄悄升起了一个数学梦。在向左走向右走的拐口,我得益于师父的引领。此后,便有了我们师徒三人经常互相听、评课的点点滴滴。我也在这其中跌跌撞撞地成长。

2000年我以南通市小学数学教学一等奖的成绩调至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阴差阳错,学校又因为需要,安排我教二年级语文。在师父的鼓励中,我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每一年都向学校递交书面申请,要求再教数学。两年后,怀揣对梦想的坚持,我终于得以继续前行在数学教学探索之路上。

從教以来,我的教学经历可以说是“曲折多舛”,决定生命行走的三岔路口,因为师父的引领,我幸运地与数学相遇;因为师父的引领,我成功守住了自己的数学梦。

数学老师挑战思品课比赛

在我们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参加教学比赛是关键的事。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参加的大型比赛是南通市思品教学比赛,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师父的长项是数学教学,但我的思品教学备赛却在师父的指导下拉开帷幕。从课题的选定,到课件制作的把关、请专家指导,师父都亲自参与讨论。还记得课件要从《良心》影片中选一个片段,师父陪着我到电影院转录,请专业制作的老师剪辑,到电台配音……记不清占用了他多少个休息日。我更是在师父这次全方位的指导中学到了不少“真经”。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就说师父是怎样调教一个新手赛前保持良好状态的吧:他让我把课的大环节浓缩在一张纸上,一目了然;鼓励我不要紧张,想想最值得自己自豪的一件事;进赛场之前,把拿粉笔、拿教具等细微的准备工作按顺序列好写在教案的左上角,进了场地后就能从容冷静……大到一个环节,小到一句评价。品位决定了高度,因为师父手把手的指导,那次的思品教学比赛,工作第二年的我获得南通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被推荐到省里参加比赛。

我是幸运的,第一次的“磨课”经历刻骨铭心,第一次的备赛积累让我终身受益。因为有师父的一路相伴,我能从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出发,因为有师父的一路相扶,我能自信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而机遇就像是一层层的台阶,只有登上了第一层,才有了登上第二层的可能。2000年我又在师父指导下参加县、市数学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从此,开始了我的数学成长之路。

后来,我来到情境教育的发源地——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师父也调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我不能经常面对面地聆听师父的指导了,但我能时时感觉到师父那热情的鼓励和期盼,师父自己的前进更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在我参加江苏省、全国比赛期间,师父都及时给予了关注和指导。

当头棒喝

师父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他很关注细节。回忆那几年和师父的共处,被鼓励的时候当然不少,然而我最难以忘怀的却是为数不多的几次“当头棒喝”。记得工作第二年的一次试教,我代表年级组上考核课《圆的周长》。我想,反正是试教嘛,也没当回事。上完课我来到师父办公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师父的脸色如此难看,评课的其他内容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这一句却终生难忘:“……太随意了,随手就这么一划,这不像是我华应龙的徒弟!”那失望的眼神我至今一想起来都能掉眼泪。因为,我读懂了那让人心痛的眼神中包含着多少期盼啊!从那以后,这眼神一直鞭策着我要严谨,要追求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师父是一个爱读善思的人。他家的书特别多,却不怎么外借,而让我们几个徒弟经常到他家去看。每一次的“借阅”都让我见证师父的勤奋,都会让我们在自惭后奋力跟上。暑假我们会看到他搬一个小凳子坐在顶楼的过道静静看书;春节,几个年轻人玩牌,他主动做负责茶水的服务工作,然后在一边看书;他的许多书都有着密密麻麻的边注;他能为一个内容查阅20多本书……“抓紧”,是师父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两个字,他这么要求我们,却比我们中谁都做得更好。师父更善于思考。记得他曾说:“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我们见到了“纸量角器”“戴帽子上课的老师”这一个又一个智慧的做法。刘加霞博士曾撰文赞赏师父的“思考力”。在我眼中,师父能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已成名师”的高度,正是缘于师父执着于内心、专注于思考的习惯。

耳濡目染,受师父的影响,在我上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我也没有仅仅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而是把它作为再加工的素材,先后4次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反思,写了4篇论文。

第一篇:《走出认识误区 创设数学味的情境》——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

课改途中,对“情境”这个命题从课改初期的“万人宠爱”几年后跌入“千夫所指”,这巨大的转折引起了我的思考:是情境这一命题本身的价值问题,还是我们对命题的内涵及操作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第二篇:《从深度上挖掘  从宽度上拓展》——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针对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讨论,在师父的指导下,我回顾并深挖自己当时执教这一课时把握教材的思路。提出:超越,从“包含”出发,我们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对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悟透的前提下,首先保证能教好教材,再谈用教材教。

第三篇:《我的一次课堂创意经历》——江苏省教海探航获奖

课中“神奇的数学魔盒”这一环节,持续获得关注,“魔盒”这个金点子当时是怎样诞生的呢?受师父发在《人民教育》上的《我为什么没有想到》一文启发,我写了《我的一次课堂创意经历》回顾数学魔盒诞生的一波三折,在教海探航比赛中获奖。

第四篇:《儿童立场:课堂创意成功的基石》——发表于《小学教育与评论》

读师父的《我就是数学》一书,我领悟到,对儿童的认识,将成为一个教师成長的内部动力。一切研究的归宿应该在儿童。由此,对《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成功创意,我的思考又往前迈进了一步,我领悟到:儿童立场,是课堂创意成功的基石。

数学与教学

在师父眼中,数学是文化,数学是生活,教学是对话,教学是化错。这是师父常常和我们说的话——

1.“数学是传递文化”

——我就是数学。

——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能上出文化味?我想,老师首先本身是文化人,是学科的一个符号。

——要做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一是要跳出小学数学看数学,二是要跳出数学看数学,三是要用哲学的眼光看数学。

2.“数学要贴近生活”

——教学本来就是人学,若没有情趣,没有人的味道,数学就是些字母、符号、数字,是“冰冷的美丽”。

——数学是前人留下的玩具,是在统一规则下的游戏。别把小学数学说得那么高深,那么复杂,因为小学生的手很小,玩不下。

——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时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实施于教学的结果。

3. 把“错误”化为资源

——“错得好!”是我课堂教学的口头禅,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

——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如果我们把学生宝贵的差错看作“加倍努力”的“乘号”、需要攻克的“城堡”、资源丰富的“矿场”、此路不通的“路标”,那么不但学生高兴得又蹦又跳,老师的嘴角也会像一个个“对勾”那样“往上翘”,而且我们更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课堂也会因此成为师生生命撞击的天堂。

——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

4. 数学课要点化生命

——学生心中有“数”是最大的目标。学生从心底害怕数学,那是最大的失败。如果我们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迪智慧,更在点化生命,那么,我要学生心中无“数”都不可能。

——数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从外在“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火热的思考”。

——对一位教师来说,不去戕害学生,不去妨害学生的成长,而是去扶持他一把,帮他从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最美的传奇。

幸福是什么

凡是听过师父报告的老师一定都能感受到他对教师自身培养高尚情操的追求。师父经常用一些名言和他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我们——

“我帮别人,莫记心上。别人帮我,永生不忘。”(华罗庚)

“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思察,心域极宽。”“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魏书生)

生活中的师父乐观、进取、大度、宽容。他惜时如金,为朋友的事却总是倾力而为。集农民的朴实真诚与智者的爽朗幽默于一身,因而师父的人缘极好,朋友遍布各行各业。

所以,我眼中的师父作为一个在教育教学上颇有成就的名家,却不同于普通的特级教师——既具有书斋学者的深度而又不失平民首席的亲和力,既具备融化他人的激情而又能坚守内心深处的一片宁静。在他身上,动与静,“出世”与“入世”是那样的和谐统一。

这看得到的差异是因为那看不到的差异:师父的幸福观。记得师父曾对我们几个徒弟说过:希望我们追求事业上的进步,也要追求家庭的和谐美满,这才是完整的幸福。

生活是一杯美酒,香甜苦辣尽在其中。一个在情感、事业、修为之间可张可弛、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的人,才能在一种平和却充满内在激情的态度中体验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和谐的!撇开只做苦行僧的“修行”,处在任何高度首先都是一个人。我们很自豪于师父的这种胸襟。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衰老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求稳怕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角的度量》《大成若缺认识“圆”》《台湾长什么样子》《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从风格到题材,一次次挑战,一次次突破,师父的尝试一次次促成小学数学界的“浪花朵朵”。祝师父和他的“化错教育”活力永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崇川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师父数学老师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