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那些经历“一代接着一代的读者不断筛选”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能“用伟人的经验和思想看世界、看时代、看自我”,能从全人类的视野去了解过去、讨论当下、畅想未来,能促使“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走向更高的境界。本文以文献为基础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名著阅读教学。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整本书 经典名著 阅读理念 课外书 终身阅读习惯
“整本书”特别是名著阅读教学不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而且在立德树人[2]、养成“终身阅读习惯”[3]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那些经历“一代接着一代的读者不断筛选”[4]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能“用伟人的经验和思想看世界、看时代、看自我”[5],能从全人类的视野去了解过去、讨论当下、畅想未来,能促使“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走向更高的境界[6],能让“人格结构”更加“健全和谐发展”[7],即使学生将来不从事人文学科相关行业的工作,也对其人生旅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名著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些“尴尬”。即使新课程标准颁布,“整本书”阅读变为“显性课程”[8]已成定局,既有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也还是不少。
1.见缝插针
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问题[9]。以广东为例,高一高二要落实五本必修、七本选修的教材教学,高三更有高考前复习的重压,能留给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空间极小。故而,名著阅读教学常常是“见缝插针”,要么是在单篇教材涉及到相应名著时进行拓展延伸;要么是借著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如“读书节”[10]、“读书俱乐部”[11]等。因地位的“边缘化”和结构的“零散化”,其效益非常有限。
2.投入多产出少
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是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2]。对此,不少教师绞尽脑汁,在教学设计中尽显巧思,他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如举办讲演赛、辩论赛等[13]。这样做的效果是有的,但不足和代价也明显。一是许多活动难以长期开展,原因是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如编排话剧,除阅读名著外还须排练和表演;二是缺乏深度,活动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的确能让他们了解“枯燥难懂”的名著[14],但却难以对其有更多、更深入的感受和认识。读课外书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最终却因系统性弱以及“受众面窄、持续性差”[15]等各种局限而只达到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实在是得不偿失。
3.换汤不换药
如果名著阅读教学不能将文本置于宏观的作品系统中来把握,不能进行对比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16],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要求。但不少教师的教学是“换汤不换药”,精讲一两个文本片断,抛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概括一下内容、思想和特色,就算基本完成任务,明显是选文教学的改编版。
4.阅读不理想
不能说学生阅读不足,但在“把学习变为争取分数的一场战斗”(苏联教育学家斯列托夫语) [17]的时代,他们读得多的是那些容易“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衰退[18]的电子文本,即使读纸质文本,也主要是读“练习题、练习卷、练习册”[19]以及一些“削平了‘深度的东西”[20]——或时尚[21]或通俗[22]。这种轻视经典名著的情形,不要说十几年前便如此——小学生[23]、中学生[24]及至大学生[25],就是现在也好不了多少——无论是名著“阅读量”[26]还是名著“阅读困难”[27]。
如何解决上述名著阅读教学的这些难题?可以看到,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如梁小艳[28]、韩金容[29]、黄袭晓[30]等,也有一些讨论颇有见地,如柯丽文[31]、郑佩琪[32]、陈燕婵[33]、黄少娥[34]、陈宝红[35]、陈雪君[36]等。在此,笔者也谈点个人看法。
1.充分认识“整本书”阅读理念的重要性
首先,它有助于全面了解作品内容,避免“断章取义”所造成的片面理解;其次,在碎片化阅读日趋严重的当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它能让学生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把握具体作品,更好地理解名著的价值,汲取名著的营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2.尽快让名著阅读教学课程化、常规化
如上所述,名著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常被“边缘化”,而当务之急就是让其课程化、常规化。一方面,课时安排应有明确的落实,如每周2-3个课时或每月10-12个课时,既要保证教学时间的充足,又要保证教学的长期持续;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应有系统地划分,如分为导学课、交流课、研讨课等不同课型,各不同课型相互配合,层层推进,扎实进行,使其不沦为纯“放羊”或纯活动的课程。
3.竭尽全力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新、旧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这对名著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唯有或自主或合作地进行多维的探究性阅读,才能避免“肢解立体完整的语言艺术形象”[37],才不会有“虚实不分”而把“文学当成历史”的误判[38],才不至于出现因“价值迷失感”[39]而将低端当作高端的情况,才有可能看出像《谈美书简》这种名著存在着“时代局限性”[40]和“学理性缺失”[41]的问题。
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这也未尝不是一次机遇。虽然探索之路漫漫,但由于“名著阅读”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42],所以我们“有理由也乐意于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43]。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5-99.
[2]姚佩琅.德育视野中的校办读书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28.
[3]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7):23.
[4]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
[5]姚佩琅.例谈学校读书节的功用、运作及局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3):11.
[6]郑惠生.中学生最欣赏与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62.
[7]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潜在负价值[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06):40.
[8]郑惠生.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37.
[9]王银鸿.学习动机视阈中的名著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9(04).
[10]姚佩琅.例谈校办读书节的模式[J].文学教育(上),2016(01):114-117.
[11]黄纯.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师生读书俱乐部[J].文学教育(上),2019(04).
[12]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10.
[13]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116.
[14]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02):58.
[15]李儀.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11):80.
[16]姚佩琅.略论当前中学文学教学的“八重八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82-85.
[17]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30.
[18](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黄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4-115.
[19]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的条件创设[J].文学教育(上),2018(12):119.
[20]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3):40.
[21]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02):19-26.
[22]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2-18.
[23]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02-106.
[24]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82-90.
[25]郑惠生.大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60-66.
[26]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量、阅读认知与行为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04).
[27]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中愉悦、失望与困难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05).
[28]梁小艳.构建名著阅读教学模式:以《红楼梦》为例[J].文学教育(上),2019(04).
[29]韩金容.名著阅读教学在摸索中前进[J].文学教育(上),2019(04).
[30]黄袭晓.以同读一本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阅读[J].文学教育(上),2019(02).
[31]柯丽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J].文学教育(上),2019(04).
[32]郑佩琪.名著阅读教学之“辩”[J].文学教育(上),2019(04).
[33]陈燕婵.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局及应对教学模式的构建[J].文学教育(上),2019(04).
[34]黄少娥.名著与名篇阅读教学之比较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9(04).
[35]陈宝红.高中生阅读共同体构建:班级、家校和社区[J].文学教育(上),2019(04).
[36]陈雪君.构建课外阅读研讨课的基本模式[J].文学教育(上),2019(04).
[37]姚佩琅.高中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定位——以《课标》、教材、高考的分析为基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5):29.
[38]姚佩琅.语文学科中的文学真实性问题——兼与李明哲《疑点重重,令人费解——读都德〈最后一课〉》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10-11.
[39]郑惠生.“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2):56.
[40]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局限性——兼向国家教育部提建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0-13.
[41]郑惠生.《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1-16.
[42]郑惠生.应该重视大学生文学审美趣味的培育——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探讨[J].美与时代(下),2005(04):8.
[43]姚佩琅.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教学实验[J].文学教育(上),2018(11):71-7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教学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8ZQJK023,项目负责人:姚佩琅)
(作者介绍:李夏妍,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