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娟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底子差、不爱学习语文的现状,论述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提出改变上课方式、抓准教学切入点、运用现代化手段三条途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学习兴趣 上课方式 切入点 现代化手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126-02
一次下乡巡课,笔者看到课堂上学生伏桌睡倒一大片,可是执教的语文教师却视若无睹地继续讲课。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不管学生,放任他们睡觉?这样上课有什么意义?”谁知该教师却振振有词地说:“农村初中生上课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学习底子差,不爱学习语文,认为语文没什么可学的,就是认得几个字罢了。再说,全班50多号人,人数太多了,我也没办法管。”对于这位教师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面对农村初中“一片倒”的课堂,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
一、改变上课方式
语文课上,教师一般都是解释生字词、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等。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板书,学生不停地记。整节课只有教师的声音,让学生感到乏味、疲惫而厌倦。其实语文教师可以改变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为此,课堂上,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评讲试卷,可以让学生提前把自己的答案在黑板上板书好;课堂上,教师一边分析,一边让一名或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改正。因为黑板上的答案是学生自己写的,改正的人也是学生自己;并且学生在黑板上纠正错误答案时,教师还不停地巡堂,提醒走神的学生,所以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聚集在课堂上。
(二)让朗读贯穿课堂。语文课堂最离不开的是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本,感知课文内容。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只有反复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才会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而朗读课文,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齐读、自由读就是小组读、默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读着读着,声音就渐渐小了,最后就没人出声了;就算是有声音,也是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
为此,凡是让学生朗读,笔者必定与他们一起大声地读。这样,学生遇到不懂读的字,读书声也不会停下来;再者,教师大声读书,也是给学生壮胆,让那些会读、想学习的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他们就会与教师一起,带动其他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此外,笔者还变着花样与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如上文言文时,笔者采用的朗读方式有:师读上句、生读下句的接龙式朗诵法;师读译文、生读原文的对比朗读法;师读原文、生读译文的对比朗读法;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的竞赛式朗读法;一、二小组前一句,三、四小组后一句的衔接式朗读法。在朗读课文时,笔者在教室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督促学生读书。因此,尽管有些文言文篇幅较长,但一轮这样的朗读下来,学生基本上会读课文了,也没有机会伏台睡觉了。
(三)变换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要用心探索,总会找到高效且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创“1+5”教学模式。“1”,即每生每课1份导学案,用来指导学生预习和课堂上学习;“5”,即课堂上的5个教学环节——“引、学、议、展、测”。“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引出课题、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的教学手段;“学”是指学生根据导学案在课前的独学及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对学;“议”是指各组组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群学;“展”是指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即个人展示和全班展示;“测”是指在课堂上最后5—8分钟的小測试,主要检测与巩固当堂所学,达到“堂堂清”的目的。这一课堂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运用这样的课型上课,学生有事可做,有目标可追寻,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回到课堂上了。
二、抓准教学切入点
语文是百科全书,语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太多了,如果面面俱到,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一节课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只有15—20分钟左右,语文教师只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比较显著。
(一)抓住要点、考点上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要用心钻研教材、分析考试大纲,弄清楚每篇课文的重点和考点。在上课时,反复对学生强调这是重点、考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控制在20分钟左右把它讲明讲透。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的重点有两个,即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考点比重点多了一个,即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接着,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归纳小说的主题;最后,找出开头和结尾两处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整个过程简洁紧凑,学生很快便记住了。重点、考点是语文课的灵魂,只要学生掌握了它,其它的就好办了。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上课。初中生大都爱听歌、唱歌,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也是可歌可唱的。语文教师如果用音乐课的形式来上某些课文,效果也是“杠杠的”。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在课前时间,让学生边听边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曲时,歌曲的旋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学生会唱这首歌曲时,这首词也就背诵下来了。至于字词句的意思,根本不用教师操心,学生会自己主动去弄明白的。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发达,手机普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初中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教师如果跟不上时代,课堂定会落伍,而教师如果运用现代化手段特别是多媒体上课,一定会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如在教学《苏州园林》(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采用影视教学,让学生跟着导游小姐游故宫;在教学《安塞腰鼓》(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采用课件和影视教学,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强烈冲击,在一动一静中明白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这些课文所描写的对象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如果教师不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上课,仅凭教师的嘴和粉笔,学生很难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利用网络。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网络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上《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前,笔者带学生到电脑室,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同时布置学生进行课后观察,调查发生在身边的环境破坏问题;让学生周末通过手机在班级微信“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到正式上课时,学生表现得十分主动和积极,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质疑、展示。
诚然,农村初中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但只要教师积极探索,办法总比困难多。语文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海洋,语文课堂就是驶向彼岸的小船,教师是小船上的掌舵人。只要掌舵人信念坚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管途中遇到怎样的风浪,就一定有办法、有能力把学生送到成功的彼岸。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