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做好阅读教学“加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以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三个教学片段为例,建议通过“阅读加法——补充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材 加法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72-03
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点与焦点,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材料和媒介,是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言语能力养成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塑造的凭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的重要依据。”[1]然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通过单纯地学习文本,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會极大地影响阅读效果,久而久之,还会阻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材料补充”。通过补充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旨归和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材料补充”是一种做“加法”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现结合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笔者介绍自身进行阅读教学加法的实践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本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是周晔所写,而周晔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即鲁迅先生的侄女。作者回忆并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最深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色: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如课文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件,抓住了鲁迅先生的语言,如“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等语句进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这样的表达不乏风趣,同时又暗含批评——读书不能囫囵吞枣。二是作者通过选择生活中几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这种写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如何选择事例,让文章锦上添花。
但是,这篇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不了解,特别是对“谈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关于鲁迅先生的神情描写,学生在阅读时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说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对此,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性的阅读,做好阅读教学的“加法”,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片段教学实录及分析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指的是打鱼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由此看来,“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通过阅读,学生从教师处习得方法,从编者处体悟教育意义,从文本处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便能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有学者认为,“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因材而施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转化运用原则”。[3]据此,笔者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某些片段入手,阐明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加法”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段一:谈“碰壁”
(师课件出示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生:这句话有点难理解,伯父究竟要表达什么呢?为什么大家听了周晔的话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读书就要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师课件出示补充资料:1930年2月,鲁迅先生和当时的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反动派立即加以迫害。鲁迅先生毫不屈服,继续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刺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揭穿了他们的反动面目。鲁迅先生在《碰壁之后》一文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到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生浏览补充资料)
师:现在,请你们结合这则补充材料,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吧!
生1:我认为“黑洞洞的”指的是“国民党黑暗的统治”,“碰壁”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是指“中国到处是壁”,而这些壁都是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
师:是的,“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碰壁”则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国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先生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可是,鲁迅先生虽然屡屡“碰壁”,依然斗争不息,就像他说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师: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生2:憎恨旧社会。
生3:顽强斗争。
生4:积极、乐观,不惧怕国民党反动派。
生5:忧国忧民,敢于与反动派作斗争。
【分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生活中与家人聊天时说的,既幽默又含义深刻,如果单单依靠文本,学生很难读懂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换言之,这句话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在备课时,立足于文本,并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寻找了有关的时代背景和鲁迅先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补充资料。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笔者补充了这些阅读资料后,学生迅速理解了鲁迅先生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次较好的锤炼。
片段二:救护车夫
(师课件出示学习片段: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1:我感受到了伯父和父亲对那个黄包车夫的同情。
生2:我感受到爸爸和伯父对黄包车夫的关心。那个时代黄包车夫很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那么关心他,说明在爸爸和伯父的眼中,劳动人民与他们是平等的。
师:你们透过作者爸爸和伯父的行为,读懂了他们的情感,看来你们的理解能力不错!
生3:从课文的插图中,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半跪着给一个衣衫褴褛的黄包车夫包扎的,但是当时的天气是“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这说明天气是非常冷的,但鲁迅先生却半跪着,丝毫没有意识到冷,一心一意地为黄包车夫包扎。可见,鲁迅先生把黄包车夫当作亲人看,他是非常同情和关心劳苦人民的。
师:你真会读书,抓住了“半跪”这个词语来体会文意。是的,当时鲁迅先生是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却能半跪着给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黄包车夫敷药,一个“半跪”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了他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这也是他得到许多人爱戴的原因。
(师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巴金爷爷在他的作品《黄包车夫》中写道: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师:从巴金爷爷对鲁迅先生逝世场景的回忆资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4:我感受到了黄包车夫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悲伤。
生5:我感受到了黄包车夫对鲁迅先生的爱。
生6:正是由于鲁迅先生对黄包车夫的同情与关爱,才有后来黄包车夫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分析】本片段的教学,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鲁迅先生的“动作描写”进行深入的解读,抓住关键动作“半跪”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同情、尊重劳苦人民的人;进而适时补充阅读资料。这样,学生结合前文的学习,对于黄包车夫为什么对鲁迅先生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片段三:救助车夫后
(师课件出示学习片段: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又理解到了什么呢?
生1:救助车夫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鲁迅先生的脸色却是严肃的。从这段话中,我隐隐约约感觉到鲁迅先生心底隐藏着一份愤怒,还有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奈。
生2:这段话中有两个“清清楚楚”,是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我”当时的的确确感受到伯父的变化:他不再是慈祥的、愉快的,而是严肃的。透过这两个“清清楚楚”,我们看到并且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及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和爱。
师: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之下,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资料。
(师出示补充资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礼教的毒害,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工人、农民、车夫、报童……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拼尽苦力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先生痛恨这个不公平的黑暗社会)
师:拿起笔来,把鲁迅先生当时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在学习卡上写下来。(学习卡:伯父叹了一口气,他心想 )
(生安静地写)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他当时内心的声音。
生1:他心想,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这样悲惨的生活吗?
生2:他心想,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自责呀!
生3:他心想,我憎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憎恨封建礼教的毒害,憎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让我们广大的人民处于贫困劳苦的生活之中。
生4:他心想,工人、农民、车夫、报童……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拼尽苦力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要用我的方法,多写文章,为他们说话,揭露控诉这个黑暗的社会。
【分析】这个片段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补充了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和背景中,让学生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状态揣摩鲁迅先生的心理。果然,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学生都能为鲁迅先生写出合理的心理活动,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亦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核心素养诉求之一,落实好阅读教学是顺应当下教育潮流的时代呼应。然而,由于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离学生的时代或生活较远,这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际情况不符,使学生对这些课文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若单单依靠教材,学生是无法深入解读文本的。这时,作为教师不妨做一做阅读教学的“加法”,补充一些阅读材料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想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課外阅读来协助阅读教学,因为“选择与课内教材内容、文体或者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相似的课外阅读素材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让课外素材与课内文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便于学生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4]如此一来,教师的阅读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要季萍.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教材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兴安.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5).
[4]程云,朱静.让教材成为课外阅读的纽带[J].语文建设,2018(2)
作者简介:周言清(1974—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小学高级教师,现于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任教,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曾荣获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先进教师、玉林市“十佳”教师,玉林市骨干教师,玉林市优秀教师、玉林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玉林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玉林市玉州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