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2019-06-18 01:30郭子悦
神州民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芭蕾舞剧民俗

[摘  要]自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对开启对芭蕾艺术的探索,民俗元素在西方芭蕾艺术东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融入了多种本土的民俗元素,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对中国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进行生动的视觉展示,传达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意境美。

[关键词]芭蕾舞剧;民俗;舞蹈创作

芭蕾艺术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宫廷逐渐发展,进入规范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直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西方芭蕾艺术的创作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芭蕾舞剧中出现了众多仙女、精灵、幽灵、魔鬼等角色,西方民间神话传说成为了芭蕾舞剧创作的主要选题。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的芭蕾艺术创作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创作并革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法老的女儿》、《堂吉诃德》、《舞姬》、《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并一直流传至今仍在世界各国上演。芭蕾艺术作为西方艺术文明的重要部分,以民间神话传说主的西方民俗文化是其创作发展的重要元素。

一、中国芭蕾艺术与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中的民俗展现

20世纪初,中国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少数由俄侨开办的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才真正的兴起和发展。1952年,中国文化部首次邀请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开设芭蕾舞教员培训班。19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仍是沿用西方芭蕾艺术表演的主题与剧本设计,直到1964年起,中国的舞蹈工作者才开始了西方芭蕾艺术的东方化创作。在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的探索中,第一代的中国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无论是在舞剧剧情的创作题材、演出服装和道具或是舞蹈动作等方面,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元素对民族化本土化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钟敬文先生曾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不可避免的渗透到的文艺中。中国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与西方芭蕾舞艺术东渡的过程中,中国民俗文化元素在中国芭蕾舞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第一部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965年,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这两部作品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一方面,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中所设计运用的显性的民俗文化元素:譬如《白毛女》中运用了春节贴窗花和扎红头绳的民俗元素。另一方面舞剧所表达的思想精神方面,《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都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的反抗精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新形勢下,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开始探索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作为题材进行舞台改编,涌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改编自曹禺先生作品的同名舞剧《雷雨》;改编自巴金先生作品的同名舞剧《家》;改编自鲁迅先生作品的同名舞剧《祝福》;还有根据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改编的芭蕾舞剧《林黛玉》。《祝福》中运用了三次“揭盖头”的民俗元素,同时《祝福》中所表现的祥林嫂对于生死的观念也是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进入21世纪,中央芭蕾舞团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芭蕾舞艺术创作发展的中流砥柱,创作了中国版《胡桃夹子》、《大红灯笼高高挂》、《梅兰芳》、《牡丹亭》等著名芭蕾舞剧目。在中国芭蕾舞创作中,中国艺术家努力尝试用西方艺术形式来讲述东方故事,这些作品本就取材于中国文学,其来源本就包含许多民间传说,更通过诸多中国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展现出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特色。而如《祝福》、《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也因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元素、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获得了世界观众的瞩目。

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芭蕾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中国民芭蕾舞剧的创作,旨在以西方芭蕾形式为主,融合中国元素表现具有中国意韵的中国题材作品,从而探索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创作道路。进入 21世纪以来,社会中多元素的碰撞使舞蹈艺术创新有了更大的想象和接受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央芭蕾舞团尝试将文学、电影与芭蕾舞相结合,曾担任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导演张艺谋,在2001年与重要芭蕾舞团合作推出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以苏童的文学作品《妻妾成群》为原型,以芭蕾舞剧的形式传达了封建大家族束缚与压迫女性情感的主题

另一方面,张艺谋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影“蒙太奇”,让舞剧呈现出新的舞台视觉效果,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场面的转换,突破舞台的框架。按照张艺谋一直坚持的“五到十分钟就制造一个视觉高潮”的艺术理念,舞剧中的“戏中戏”、“撕灯笼”、“杖毙”等情节都是饱满而浓烈的。舞剧的融合了戏曲、皮影、杂技、灯笼、旗袍、麻将等“中国元素”,与剧情的进展和情感的推进紧密配合。以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加进了其他艺术元素,是为芭蕾舞剧创新的一个不错的途径。尤其是法国设计师热罗姆·安普兰为三位女性角色所设计的旗袍,分别以红、黄、绿为主要色调,丝绸面料上绣有中国北方民族特色的纹饰。旗袍由丝绸制作为前襟与后襟,前后叠合开叉较高,站立时合闭可以显示女性妩媚的身段,舞动时打开可以展示优美的舞姿。既彰显了旗袍的优美又适应了舞蹈的需求。可以说《大红灯关高高柱》开创了旗袍芭蕾的先河,这的确是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贡献。

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民族芭蕾的民俗语言

(一)特色舞台布景设计的空间造型艺术:

与西方芭蕾舞剧多采用的黑幕背景相比,张艺谋有了先前在电影制作中的经验,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中,在也选取了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作为舞台布景设计的原型,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跨越了两个世纪,保持了其建筑中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在舞台布景中,多次采用带有雕饰贴着白纸的窗棂,四合院院墙、“月洞门”、对称悬挂的红灯笼等设计元素,来表现中国传统大户家宅建筑的特色。舞台体的高墙背景,展现着方正、严肃、压迫的理性意味,整体的画面构图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背景墙的高大与演员的身影对比明显,更显出人物抗战的无感和悲怆感,象征着古老的大户家宅的封闭空间,更是封建大家庭对女性控制与压迫的缩影。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从背面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动物剪影,在白色幕布上表演故事的戏剧,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在第四幕洞房情节中,使用了“皮影戏”的民间戏剧表演元素,一方面加强了舞剧的造型元素和民族化的艺术特色,以窗棂纸墙作代替白色幕布,借助灯光将演员的身影投射其上,达到皮影戏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寄寓了深意,巧妙的在舞台上以皮影戏的光影效果,将反派角色“老爷”的身影放大,将女主的身影缩小,以形体上的反差,表现两股力量的悬殊,通过皮影戏有形的表现形式呈现无形的力量对比画面,用民俗元素使舞剧展现了浓浓的中国味道。

舞剧中的“麻将舞”桥段,巧妙的应用了中国传统的麻将文化。拉成一长排的麻将桌,与背后群舞的花式变化相映衬,令人耳目一新。麻将是高墙之中后院生活的消遣娱乐,也是各房姨太太之间的交际活动,牌桌上的较量也暗指高墙大院里妻妾生活的争斗,“麻将舞”的设计将麻将文化和后院文化巧妙的融合。

(二)红色道具的色彩民俗艺术:

“在现代电影创作中,色彩设计是实现影片审美价值的重要一环。影片色彩是生活中色彩的艺术升华。”张艺谋在舞剧的执导中,仍离不开色彩的运用。在道具的应用中将色彩与民俗文化巧妙相结合,舞剧中大量的使用中国民间常常使用到的红色,将极具代表性的红色与灯笼、花轿、高墙、绸缎等道具相融合,在芭蕾艺术中书写出浓重的中国味道。在开场的一幕中,众侍女手中挥舞着红色的灯笼,红色的灯光与舞台暗黑的背景形成了一种反差,舞台中一片黑暗的世界里,贯穿全剧的红灯笼的点点红光成了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方向与希望,而这“希望”的实质,却是封建大家族中女人不得不卷入其中的斗争。

暗红的轿子在舞台昏暗的灯光下,仿佛要被淹没,家丁身上的衣服颜色与舞台的黑色十分接近,衣服的颜色与舞台的颜色形成一种贴合感,深深的黑暗中更能够凸显暗红轿子的颜色,代表着嫁娶习俗的花轿在家丁們的包围中更像一个囚车,成了推着四姨太走入黑暗的摆渡者。

在洞房中,老爷与女主共执一条长长的红绸,本是在民间嫁娶习俗中寓意夫妻二人共结连理的象征,此刻却暗指着在不平等的婚姻关系中老爷捆绑住女主的枷锁。在民间嫁娶习俗中,新床总会铺盖红色的被褥,满含新婚喜庆的祝福。在舞剧中女主一番挣扎后,铺天盖地的红色绸布,像一座大山将女主压在其下,覆盖了整个舞台,女主在其中翻滚、冲撞却不得冲破而出。在舞剧最后一幕中,大片的红色的鲜血,泼溅在雪白色的纸面上。此处的红色作为献血喻指不吉,成了舞剧对民俗文化的另一种展示。《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特有的红色灯笼、红色的轿子、红绸布,利用这些色彩元素的堆积,成了舞剧特有的色彩民俗,而将中国芭蕾舞的民族文化特色深深烙印在观众心里。

(三)戏曲元素对民俗的深入刻画:

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极高的综合性,融合多种艺术门类,既包含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又包含美术等空间艺术。戏曲艺术的应用,在舞剧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首先,从人物造型方面,舞剧中不仅首次在芭蕾舞剧中采用了旗袍造型,还以京剧的戏服和水袖造型刻画人物。在堂会一幕中,众人一字排开身着戏服舞动水袖,与脚下的足尖鞋奇妙的融合。第二方面,在戏曲音乐中一般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融合而成,戏曲的器乐音乐几乎应用到舞剧配乐的全程,在舞剧的开场、过场和人物之间的争吵打斗中,充分发挥了渲染气氛、调解舞台节奏的作用。芭蕾舞剧本是无声的表演形式,通过背景音乐中的唱腔与多变的打击乐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声音。第三方面,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思想基本功融合了多种技法,舞剧在在西方芭蕾舞的动作技巧讲究身体的“开、绷、直、立”的基础上,在动作设计中融入了戏曲身段和表情技法建有的舞蹈造型,将姨太太们争宠时的千娇百媚和争吵时内心的情绪波动刻画的细致而生动。更将舞蹈化的武术技巧组合与剧情相融合,家丁的群舞动作融入了戏曲的打斗动作来表现追捕和打斗的剧情。

结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整部舞剧可以说是西方芭蕾在其东渡演化中与东方文化交叉、对抗、组合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将中国的戏曲、旗袍等特色民俗元素与西方的芭蕾舞巧妙结合。也尽管有些人认为其中的民俗文化元素过多而有堆积感,仅仅只是对于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并不能表达出某种民俗文化的内涵。但不可否认的是,舞剧中民俗文化元素与色彩的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确实的对中国芭蕾艺术民族化的进程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2]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史博公,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万建中,中国禁忌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5]张  莉,当代中国十大舞剧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 , 2008;

[6]王红蕾,论古典艺术形态的特征[J].理论界,2003(06):P44-45;

[7]罗辛,芭蕾中国学派的创立及其近年来的创作实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2):P11-16;

[8]李妙晴,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电影文学,2007(15):P98-100;

[9]黄世智,民族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论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京剧的作用[J].电影评介,2013(17):P18-22。

作者简介:郭子悦(1993—),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俗学,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团委辅导员。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芭蕾舞剧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