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阳/Zhang Huiyang
编者按:作为2019年昊美术馆开年大展,“HOW NOW·生活应用”于1月19日隆重开幕。这是一场包括陈抱阳、程新皓、高洁、郭熙、李然等10位国内青年艺术家近期作品的系列群展,当天还开展两场邀请参展艺术家参与的开幕论坛“生命时刻与美感经验”“当代语境中的身份与地图”,艺术家们在注重视觉效果之余更将大众忽略的领域展现在人们面前,试图引发精神空间上的情感共鸣。他们在创作时保留作品进展记录如文本、草图、照片、现成品、程序等,有助于提升观众的参与认同感,与此同时,展览主要通过影像、装置、图片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及全新的视角来探讨艺术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的深层次意义。
展览链接:
HOW NOW·生活应用
展览时间:2019年1月19日—4月19日
展览地点:昊美术馆(上海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主办单位:昊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陈抱阳、程新皓、高洁、郭熙、李然、刘辛夷、刘雨佳、王拓、张玥、郑源
谈到生活应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手机APP,但现在我们要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生活应用”对世界文化、艺术带来的影响。展览“HOW NOW·生活应用”是在改变的条件下讨论对于艺术生产形态问题的重新接受,作品展现的创作概念超出人们关注的日常经验,而致力于打破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空间与时间的认知边界。
进入展厅,走过“欢迎降临”的红地毯,观众已经置身于展品之间,这是艺术家郭熙的《最后一个故事:上帝与网友》。上帝是基督教的信仰,可见,这是和宗教息息相关的作品,郭熙的艺术动机来自哪里呢?“在网络世界中,网友们在网络中互相认知,以‘聊天’作为存在形式,直到网友见面那刻才化为肉身。”郭熙说。对于“身体”的概念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上帝和网友都是先于肉身而存在的存在,于是他在网上寻觅了一些网名为“上帝”或者与之相关的名字的网友,和这些网友聊天,并邀请他们参加现场展览会合影留念,完成上帝与肉身的现实结合,从而有了聊天记录、录像、拼贴、虚拟指环构成的这一系列艺术品。
在入口处的展架上放着一部手机,这是一件展品,我指的当然不是手机而是手机里的音频文件——《伪艺术史》,它已在“喜马拉雅FM”等平台上连载了60多期。当观众点击图标可以听到艺术家高洁的声音,他正在讲述的是艺术史上著名的作品,但并非陈词滥调式的输出,而是打破时代背景局限与程式化的禁锢,让作品拥有自由空间去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讲述的作品都是真实的,只是把它们放置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高洁讲道。当然自由是就一个限制的范围来说的,创造只能在有限的领域里进行,关于这一点高洁做得恰到好处。
影像作品作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陈抱阳的《[ECOW]-C-Beam的生命痕迹(WH)》《[ECOW]-唐怀瑟之镜(WH)》两部影片运用三维动画形式描述了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未来世界。陈抱阳通过艺术向人们揭示着虚拟与现实,科技与人类、与社会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艺术家程新皓的作品《侵入》《我想拍一部电影》《我将把盐洒满你的土地》运用影像媒介关注当代中国时代背景下真实的现代化问题,同时他强调媒介是死的,不要被形式所框限而忘记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还有我们今天经常讨论的“身份”“归属”问题。艺术家李然的《客旅生活》记录了他在新疆建设兵团五一牧场的生产实习图像,以世代的“异梦”为线索,用第三方的视角看待把五一牧场配种养殖的三代羊群比作基督教徒的迁徙生活,暗示着基督教徒与世界之间的隔阂。但李然的描述并不只是抽象的、思想维度上的话语结构,面对这个存在的世界他坚持澄清了一种看待事物的目光,即洞见一个被许诺的更美好的世界!除了归属问题外,关注少数民族问题也是艺术家创作来源之一。
在青年导演刘雨佳的纪录片《远山淡景》中,女主人公——世袭库车回部第十二代亲王(1927—2014)遗孀,这是他第五任妻子。达吾提无子女,目前独自居住在当地一座历史人物博物馆内,该馆由当地政府重新修缮、装饰,并邀请达吾提入住。——作为“活着的证物”,一直在博物馆生活工作。通过对她生活状态的记录刘雨佳展开了对中国边疆故事的叙述,并运用冥思式的动态语言结合影像的延伸性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郑源善于发现易被忽视的“小角色”的精神时空,依附其悲剧气质记录艺术的敏感性,正如《一段简短的历史:中国西北航空公司》里的一架架飞机从使用到退休至最终的去向,都代表着航空体制、全球贸易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进程,郑源借着对飞机的去向的调查研究,建立视频档案并向观众展出,深刻地揭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飞机作为时代的产物展现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逻辑关系。
与静态的图片相比,动态的影片有着更加深层的意义,它表达的深度与力量更加具有丰富性,可将强有力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因而颇受艺术家的青睐。或许你会因此感到疑惑:既然影像优势这么大,它会代替图片成为艺术界的宠儿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图像亦具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必要性。首先图像拥有较强的隐喻性,引导启发着观众展开思考;其次它消耗时间少,传播性极强,同时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影像的简化版本。
陈抱阳 [ECOW]-C Beam的生命痕迹(WH) 影像、彩色有声 8分种 2018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杨画廊(WH) 影像、彩色有声 8分种 2018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杨画廊
刘雨佳 远山淡景 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38分37秒 2018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
郑源 一段简短的历史:中国西北航空公司 单通道高清视频、彩色有声 28分12秒 2018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没顶画廊
刘辛夷 大宗帝国:非洲袋鼠 亚克力板、广告钉 118×240×4cm 2016年 致谢艺术家及空白空间
郭熙 存放信仰的身体 折页-A4
李然 客旅生活 影像 单路视频、高清有声单通道录像黑白&彩色 截帧 2017年
高洁 Art4A.I. 2.02 布面丙烯 100×130cm
张玥《白色全书》展览现场
此外,张玥的《白色全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他通过观察将白色分成了八千多种,这是怎样的概念呢?一般的色彩分类是一千多种,而张玥的白色是八千多种,可想而知。他说每一种颜色的透光率都大于98%,所以我们看到它都是白色,但他调制的颜色精确度是小数点后三位,现在世界上的机器是无法做到这样的精度的,但他相信肉眼可以做到。事实是否这样?我们只能等待未来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打印色彩的机器去验证。张玥的作品《缅北漫画》《发大米》《最长的一天》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这些都是以缅北战争为线索的创作主题。他说,当我们面对我们今天平庸无聊的北京生活,平庸得让生命虚耗在毫无意义的事情里,我们希望做些有意义的实事儿。但这个“实事儿”,不是对自己有实惠的事,有意义也不是对个人品牌有意义的事,而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生存的尊严,我们生存的权利,关乎我们的梦想,关乎我们的现实。
程新皓 侵入 影像、彩色有声 4分51秒 2017年 致谢艺术家
张玥《缅北漫画》系列的个别作品
张玥 最长的一天 1
从2015年起,张玥每年都会去缅北难民营一到两次,他看到那里的大米在一天天减少,如果没有了大米,这里可能会发生暴乱,于是他们回国用创作的作品换大米,再运去果敢。在果敢,他用时间记录着一天的炮火数量和远近并命名为《最长的一天》。这一系列的作品完全脱离工作室而创作,是艺术家直接的情感表达,同时也会对张玥等人未来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他运用文字、绘画、影像、现成品等媒介对难民营现状进行了记录调研,发现了现实世界的本真面目。战争的疯狂,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经历而不只是简单的文本纪实,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是用艺术换大米,用艺术换生存!
张玥的艺术创作过程给我极大感触,而当代艺术的前瞻性意义就是在此——挑战艺术与生活的边界。“HOW NOW·生活应用”展览探讨的是全新的“艺术生产形态”:让艺术作品运用到生活之中,生活则为艺术作品赋予更多内涵,展览非常全面地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倾情参展更是丰富了艺术的创造性与可读性,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充满光明的未来。
展览将持续至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