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华
摘要:分析了当下研究生科研论文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结合客观需求提出了研究生需要写出有灵魂的科技论文,并从灵魂论文的内涵着手,比较了优秀论文和灵魂论文的差别,探讨了写出一篇灵魂论文的基本元素。文章希望研究生教育主体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增加灵活性,鼓励并引导其写出有灵魂的科研论文。
关键词:研究生;灵魂;科研论文;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005-03
近年来在查阅各类理工科文献时,发现问题论文(本文特指期刊论文,以下同)越来越多。通过综合比较可以看出,这些论文主要存在科学问题不够明确、材料不够完整、方法应用上较为粗糙、行文烦冗拖沓以及结论缺乏新颖性等问题,即便已经见刊发表,仍经不起检验。从文笔特点或署名信息可以判定其中的多数作者皆为研究生。一些学生在回顾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时,亦自认为不堪回首。这样的现实不禁让人深思,研究生应如何利用有限的科研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探索?或是仅仅为了完成培养环节的各个任务而最终顺利毕业?就论文撰写而言,我们是否可以创造一个更合理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重视学术问题?如能如此,即便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出专家眼中的好文章,但必然使他们的科研过程及其结晶充满学术探索精神,论文必有灵魂。
一、科研论文质量不佳的原因
当前逐渐增多的“经不起推敲、吸引不了眼球、看完就忘”的科研论文,一方面和研究生自身科研积累不足直接相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控环节的不完善有关。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1],国内研究生培养中又几乎都要求发表若干科研论文方能满足基本的毕业条件,同时附加各种创新要求,必然使有限的科研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成果产出需求,最终可能加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论文发表重数量轻质量的趋势。
研究生科研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2-4]:
1.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在论文发表的相关制度上,高校和科研单位既要求学生投稿至特定级别、收录到主流数据库的期刊,又明确了发表的文章数量,这让多数研究生一开始就对着这个标准去准备论文,无意中抑制了其深入探索科研问题的意愿。同时这也给不少基础稍差的研究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无端地对科研产生逆反甚至抵触情绪。此外,很多学生研究生阶段疲于完成导师交予的各项科研任务,以致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去践行本该周密严谨的论文撰写工作,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提升论文质量的行动。
2.学生自身积累不足。国内研究生的培养周期通常为3年左右,甚至更短。在这样的培养周期中,达到各自研究方向上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和实践锻炼的充足化实属不易,很多学生往往到研究生中后期才逐步进入真正的科研状态,然而有限的培养时间却只能让其选择草率完成毕业任务,其科研工作更多流于表面,此时理论学习的不深入和实践积累的不充分从另一方面阻碍了其科研论文质量的提升。
3.导师指导不甚到位。导师的科研水平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无论导师水平有多高,如果没有认真地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活动,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科研兴趣,其后续学习和科研成为形式上的任务,难见积极自主的科研行为。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导师未能很好地发挥“引学生入门”的作用。不可否認现在的导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忽视或者降低学生培养投入的借口。
4.缺乏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在团队合作方面,国内通常局限于团队内部的合作,而不同团队间的合作往往难以达到信息和数据的有效共享。对一些学科而言,没有跨团队合作,则很难实现研究内容的突破和创新,学生也无法得到各个层面的锻炼和培养,阐述学术问题也自然形成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很多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可能是为了应付考核要求,因此很少带着问题去交流,甚至不会考虑跨学科的交流可能。这限制了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闭门造车”的习惯最终阻碍其科研工作的进步。长此以往,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然会泯灭很多人的科研热情,抑制了大家的创新潜能。
二、灵魂论文的现实需求
事实上通过上面对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解决该问题必将阻力重重,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其根源性,而寻根究底并对症下药,在理论上可行,但现实的科研环境不允许我们大动干戈。为此,本文认为:与其通过制度改革提高论文形式上的质量,不如将注意力放在论文的精神质量上——创造环境、鼓励学生充分融入科学探索,写出有灵魂的科研论文。这其实也是当前科研环境的客观需求。
1.自主创新的原动力需求。大环境上,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科研创新,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尤其一些核心技术依然受限于发达国家。此时如果盲目地模仿或复制他人的东西,对我们自身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帮助;现实中要沉着冷静,分析问题的根源,排除制度上的干扰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鼓励科研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探索,学习“两弹一星”精神,长此以往,必能实现技术突破。这样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所支撑下的灵魂科研。
2.个性发展的客观需求。小环境上,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许多科研团队的软硬实力没法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科研锻炼机会。加上有限的培养时间,学生不可能在数年内完成所谓的创新性科研锻炼。在硬件条件不充足、时间投入不充沛的情况下,如果依然维持“流水线培养模式”,皆要求学生写出立意新颖、内容充实的科研论文,可能促使一些学生为了达到要求而作出学术造假这类违背科研道德的举动。此时,我们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合理的主观意愿,鼓励学生就其真正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讨,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完整或完美性,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只要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融入自主思考,并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哪怕有缺陷,都要积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下各种思想包袱,投入到真正的科研探索中去。而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科研结果,必然具有灵魂。
三、科研论文的灵魂内涵
在阐释灵魂论文内涵之前,先要明确优秀论文的基本要求[5]:一般我们认为主题集中、资料完整、方法具体、数据准确、结果可靠、结论客观和文字晓畅的文章,必然是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也就是具备明确的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的相关实验材料或观测数据完整无缺,阐述该问题的方法经得起推敲,实验过程和数据经得起检验,文章结果和结论经得起考验。此外如能加以通畅的语言和合理的逻辑,以及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内容,就必然成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但至此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篇具有“灵魂”的科研论文,因为这种形式上完美的论文并不意味着其承载着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实践与探索。很多研究生利用团队或前人积累的数据在没有参与观测或实验的情况下也能写出这样的论文。当前似乎有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使用电脑等设备、利用各种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足不出户,一年四季在办公室“做科研”,在完全缺乏必要实践的情况下撰写相关论文,并最终见刊。但这样的论文其实缺乏科学精神,思想上天马行空,内容上毫无灵魂可言。学生可能通过类似锻炼掌握了一些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但却忽略了科研锻炼的精髓所在——实践出真知。
可见有无科学精神是评判一篇论文是否有灵魂的核心标准。科学精神是研究人员探索自然和人文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主观渴求、对真理的客观追求,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和本质[2]。麦克阿瑟认为科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观测,是受探索奥秘的热情所驱使的观测。这是一种思想独立的探索精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的发展和精神的创新活动需要自由,而自由体现为思想能够摆脱独裁主义和社会偏见的约束,保持独立性”[6]。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不带主观偏见的求真精神。诗人陆游在其《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概括了这样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千世界万分复杂,但科学本身上下求索,只为求真,也就是阐明研究问题的事实真相,且在探索过程中不能被社会大众的观念所干扰,也不能被服务对象的要求所左右。
真正有灵魂的科研论文就是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所做的不拘一格、思想独立、雅俗共赏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论文。即便围绕这些论文的研究工作不再继续,但其独特的思想早已深深扎根,其精髓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永不褪去,这就是国内外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诸多成果被我们视为典范、其工作被传为佳话的真正原因。
四、灵魂论文应具备的基本元素
一篇有灵魂的论文可能在结构上不完整、方法上有缺陷、表述上稍显另类,但从始至终都倾注了研究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谦虚谨慎的辩证风格。这样的态度和风格与其理论水平和实践积累紧密相关,缺一不可。要成为一篇有灵魂的科研论文,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观点表述上不拘一格。科研论文在写作上有固定的格式,无论是参考前人的做法还是遵照当前的各种标准,都需要实现结构上的完整性和格式上的规范化。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既有方法或标准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放之四海皆准绳”,也没有任何一种观点会普遍适用各种案例,因此研究过程中需紧密结合自身观测到的结果,要努力使自己客观所得的数据完整化,就需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阐述自身的观点——也就是论文试图要告诉人们的完整真相。这种观点的表达可能是研究方法上的,也有可能是研究结果方面的,但无论如何不能受限于既有的方法或标准,而是完全客观的呈现自己所发现的一切。做到这一点,说明研究工作在方法论上是自由的,并没有被束缚住。这样的工作自然是充满求真精神的科学探索过程。
2.研究内容上实践共鸣。值得注意的是,共鸣的产生是因为各自在实践过程中都观察到了一样或类似的现象,而非仅仅依赖数据分析得出类似结论时所产生的认知共鸣。要让自己的论文使读者产生基于实践的认知共鸣,前提是作者本人具备大量的实践积累。这种积累是带着问题在实地调研和室内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基本认知,通过和前人或同行进行纵横比较,贯穿于论文的始终,以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灵魂的论文可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却把研究人员观测到的各种细节完整地记录下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对其中的现象之一产生实践认同。这样的论文不但经得起检验,也会被更多的人视为典范而传承下去。要写出具备实践共鸣的论文,则学生必须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投身科研实践舞台,坚持不懈积累认知。但凡偷懒或想着走捷径,则真理会离科研人员越來越远。
3.核心思想上独立自主。在科研道路上慢慢积累的过程中,对于任何现象的观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而非简单地迎合已有的研究结论。也就是在实际研究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其次是对科学问题的独立思辨和客观分析,要善于把握细微差别,在揭示真相过程中不受已有结论的左右。一些研究生在总结个人的工作时,总是努力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证明自己的研究和他人一致,似乎这样的结论就是可信的,其实已流于俗套,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结论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论文核心思想上的独立性,有些学生在得到一些看似完整实则不足的数据时,就努力去证明前人研究的不足或不正确之处,这又是一种极端。当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发现,用相同的方法所得的结论和前人不一致时,就需要保持清醒,做到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不简单否定自己而去迎合别人,也不轻易否定他人而实证自身。做到所有思想的阐述皆基于实践观测、源于客观实际,则自然能保持论文核心思想的独立性。
4.知识传播上雅俗共赏。科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和创造知识。这种知识必然夹生自然或社会属性,因此是属于社会大众的精神食粮。优秀的科研论文会被同行赞赏并在业内传阅,但一篇有灵魂的科研论文则不仅仅在学术界受关注,普通民众也能得到科学知识上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面对自然或人文现象时豁然开朗。国外许多民间人士亦热衷于看《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文章对知识的呈现形式已经能被民众所接受。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认知或参考需求,就很可能失去其社会价值。没有普通民众的参与,再高深的知识也只能禁锢于学术的象牙塔内,使其丧失自然或社会属性,沦为科学的“玩物”。因此,要努力写出雅俗共赏的科研论文,在业内传播学术思想的同时,也为民间普及科普常识,丰富社会认知,使科研工作真正地面向社会、服务他人。
五、结语
要写出有灵魂的科研论文,研究生还需要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及多学科交叉学习和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如此才能为日后的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在当前稍显浮躁的学术界,我们需要向前辈和身边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学习,不忘初心,创造健康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踏实勤恳地开展各项科研工作,让我们的研究生从一开始就能积极自主地投入科研探索,做有灵魂的科研工作,写有灵魂的科研论文,则科技创新自然而来,科技实力必然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键.浅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J].知识经济,2011,(23):143.
[2]吴宏翔,顾云深.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22-26.
[3]姚秀颖,李秀兵,陆根书,吴宏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1):2-6.
[4]李春根,罗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措施——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02):62-66.
[5]弘扬科学精神撰写优秀的学术论文[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01):1-2.
[6]徐淑英.科学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学术[J].管理世界,2015,(01):1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