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魏冰洁 孟宇
摘 要:为响应国际上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我国国内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并逐渐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四级目录保护体系,胡集书会于2006年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典型代表,因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成为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夺目的耀眼星辰,此文意在探究胡集书会的文化价值对其基础发展考量带来的影响,不断地进行研究探讨,以便进一步对发展作出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文化价值;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首批非遗“胡集书会”的文化价值及其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10424051)。
1 胡集书会概述
胡集书会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本身是一场曲艺集市盛会,最早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因时间地点的确定性,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汉族民间曲艺交流活动。整个胡集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 ”三节,前节时间为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一艺人纷纷赶至胡集当地进行准备活动,正节为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卖书”“请书”好不热闹,偏节为正月十七至正月二十一恭送艺人书会散场。因为胡集当地自古便有元宵节观花灯与艺人说书聚会之风俗,故胡集书会又名“胡集灯节·书会”,取“说书聚会逛花灯”之意。其始于宋元,兴于明清,传承至今已历经800余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瓦舍说书,到如今的天地大舞台,经过了无数的历史风波,仍然在同时期的同类文化中独身发展至今,其本身就存在强大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何处,如何产生,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
2 文化价值探索分析
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最终也集中体现在其对人类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上。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胡集书会在文化历史价值、文化档案价值、文化研究价值、文化衍生价值等方面上具有令人不断探索保护因素存在。世界是多元化的,对于事物的评价也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做出多元化的思考,此处所有的价值都加之“文化”二字,是因为胡集书会自身的性质导致,经过思量,将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附着在文化价值之上最为妥当,故立题为文化价值探索。
2.1 文化历史价值
胡集书会本身是一场曲艺竞演活动,是我国华夏大地最初的音乐元素的集中展现,类似于我们现如今盛行的音乐会,研究并思考胡集书会的发展历程,就像是眼前展现我国的曲艺发展之路,对于曲艺研究人员而言,胡集书会的发展之路是我国曲艺发展的缩影,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以及得以证实的照片、视频,为胡集书会文化历史价值的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2 文化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是从产生需要的社会生活领域这一角度对价值细分的一种结果,表现为对人们凭证、参考等方面需要的一种满足。而档案的价值是从客体角度对价值细分的结果,是档案这一客体所具有的全部价值的总和。从主体需求的范围来看,档案价值所能满足的需求是特定的,即凭证和参考需求,档案的价值所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凭证和参考需求外,还有艺术、法律、文物等方面的价值。建立完整的档案体系,形成体系化的存档归整,展现出胡集书会的历史发展脉络,不仅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还为胡集书会的自身发展提供指导性文件的存在,万事自有其发展的规律,胡集书会也不例外,在规律中摸索前进,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不同时期胡集书会的不同面貌。
2.3 文化研究价值
此处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指将其自身作为参照物进行的比照研究,而是在现阶段,广大的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胡集书会进行解读的过程,一篇篇的报告写成,一篇篇的论文创作见世,蕴含在背后的知识力量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对于这一事物要俯下身子听听那来自民间的声音,将其束之高阁是死的,只有在不断地研究中显现出不同的面貌,留下不同的踪影,将意义留存在记忆的年轮中,才能使胡集书会焕发新的生机。支持为胡集书会著书立说,更加为科研精神进行嘉奖。
2.4 文化衍生价值
衍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延伸价值有相类似的地方,两者都注重本身价值以外增加部分的价值,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衍生价值侧重于与自身相关而不同方面的价值,但是延伸价值更侧重于本身向外增加的价值。胡集书会的衍生价值更侧重于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胡集书会继2006年入选为国家首批非遗,2007年开始“政府买单,送书下乡”的政府保护措施,由于此项措施与政府的工作联系性太强,所以经济价值显现并不明显,政治价值更强一些。胡集书会不仅仅是胡集当地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现在已然发展成为胡集镇,甚至是滨州市的文化名牌。胡集书会现如今作为完全的政府划拨资金扶持的项目,借助于政府的扶持而存在,胡集镇当地政府因为胡集书会的优良发展打造了胡集书会文化品牌,品牌效应的带动力给予胡集镇当地更多的发展资源,互相依靠,互相扶持,此项政治价值因借助于胡集书会的文化品牌进行发展,所以更偏向于文化衍生价值,而非延伸价值。
3 胡集书会发展考量
胡集书会的发展历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就其发展而言,它可以大致分为元朝至清朝的鼎盛时期,20世纪上半叶的滞后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期四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后,文化开始重新复兴的步伐,胡集书会借助兴盛热,于2006年入选为国家首批非遗,且在政府的帮助下日益壮大,但是不可否认,胡集书会已然失去原生态存在的能力,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而存在,这种现状隐藏的是胡集书会的衰落。衰落只是一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在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着力点。
研究本身可作为一个动词进行使用,从开始接触、初步了解、开始思考、深入了解、理解加深、有所感悟,到最后的有所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献,了解不同的方面,整合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我体系,这才是我们对于一个事物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态度。将该理论运用到笔者對胡集书会的研究中,同样适用。笔者作为胡集当地人,以自身经历感受着胡集书会的变化,对于胡集书会的思考,除了表层应有的历史探索、现状分析之外,能否借助自己的思想,对胡集书会做一个类似于总结性的发展研究,对应问题,展开对应思考?
3.1 胡集书会性质定性
胡集书会本身为曲艺集市盛会,最早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因时间地点的确定性,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汉族民间曲艺交流活动,参会人员热情高涨,场面隆重盛大,与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并称为全国两大书会。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惠民县申报的“胡集书会”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 民俗; 编号: Ⅹ-59)。通过这条定义,可得到两条信息,“曲艺集市盛会”与“民俗活动”,由此可知,无论胡集书会近几年的举办形式增加多少新内容,都是在保持曲艺展演的形式上,进行的多样化生存探索。胡集书会本身就是一场曲艺盛宴。
3.2 胡集书会中的艺人群体
胡集书会与艺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换句话说,胡集书会期间的展演活动就像是艺人们行程中的一场表演活动,毕竟胡集当地缺少艺人,“戏曲进学堂”的小艺人们还不足以独当一面,但是胡集书会的兴盛发展需要依赖艺人们的杰出演出,优秀艺人被“邀请”参加表演,参与赛事,进行小舞台表演,参与“送书下乡”活动,评选等级,赚取经费。自2008年开始,胡集政府会在表演结束后,邀请填写艺人们对胡集书会的满意度表,写下他们对胡集书会的看法及建议。借用胡集书会研究会会长、胡集镇前文化站站长胡同利先生的话语而言,“我们在对待说书艺人时,要把胡集书会当做‘说书艺人的娘家”。有幸近距离接触过不少的说书艺人,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不管是哪里的说书艺人,他们都注重自己的“名声”,注重彼此技艺的互相切磋,以便提高自己说书水平。他们乐意为胡集书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胡集书会也期望着用自己的改变“邀请”越来越优秀的艺人们实现更好地发展。足以见得,胡集书会与艺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益得彰的。
3.3 国家曲协送曲艺下基层与民间艺人说书冲突存疑分析
近几年胡集书会举办期间,中国曲协、山东省曲协都有“送欢笑下基层走近胡集”曲艺展演活动,就像是今年的“送欢笑下基层走近胡集”曲艺展演驻扎在胡集镇政府西中心舞台,而其他民间艺人的展演活动驻扎在胡集镇书会路,以“打对台戏”的形式进行表演,书会路为南北向公路,东西两侧各15台。曲协的官方展演与民间艺人的专业表演之间是否在观众选择上产生冲突,毕竟现如今观众对于曲协的表演兴趣大于对民间一人表演的喜爱程度。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引领的文化,胡集书会更多地追求来自广大民众基础的认同感,原生态的保护不仅仅是意味着还原原貌,更多在于使其中的精神因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渴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才使得胡集书会自身发展式微,但是我们也应当另做思考,现如今的胡集书会是新鲜事物与乡土气息的结合,民间展演带有接地气的民间气息,毕竟胡集书会依托于集市而存在,是一项来源于生活的民俗活动。因此,国家曲协“送欢笑下基层走进胡集”曲艺展演活动,与民间艺人说书表演并不会产生冲突,两者皆为胡集书会的兴盛做出的努力。
4 结语
当问及胡集书会研究会、胡集镇前文化站站长胡同利先生的“书会情怀”时,他用三个字“舍不得”来表达,自21岁开始陪伴着胡集书会成长,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带领着胡集书会向前迈进,成为了胡集书会最忠实的观众。如今更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胡集书会研究会,继续奔波在为胡集书会操劳的路上。关于胡集书会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关于胡集书会发展考量,都是在为胡集书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分析,胡集书会的发展就像是中国曲艺发展的缩影,国家对曲艺走向的思考,就是胡集书会下一步在曲艺上迈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亚非.胡集书会的历史概况与现状分析[J].黄河之声,2012,(2):126-128.
[2]陈莹,吴国玖.诗意栖居: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其保护路径研究[J].艺术百家,2016年,(5):49-53.
[3]锅艳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价值与开发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年,(6):57-60.
[4]邓亚非.胡集书会的历史概况与现状分析[J].黄河之声,2012,(2):126-128.
[5]王加华.“你”怎么看:胡集书会保护与传承的艺人视角[J].民族艺术,2017年,(3):61-69.
作者簡介
刘莹(1997-),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山东科技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