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晓娴 丁梅
摘 要:琼剧作为海南独有的岭南四大剧种之一,是海南文化的珍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宣传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而当前,海南省琼剧对外宣传的形势不容乐观。有鉴于此,在海南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大背景下,本文拟以与海南历史紧密相关的优秀剧目《下南洋》为例,探索其文本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案,以期规范琼剧对外宣传文本的英译,充盈海南省外宣文本语料库,为新时代外宣文本翻译累积经验,达到宣传琼剧艺术和弘扬海南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海南;琼剧;下南洋;外宣翻译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2018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资助(项目编号:Hys2018-178)指导老师:刘亚儒
琼剧,也称“海南戏”。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琼剧势必要走向世界,面向更多不懂海南方言的海外朋友,所以琼剧的英文简介、字幕等相关材料的外宣翻译将成为必然趋势。翻译的目的就在于突破语言隔阂,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本文期望通过对《下南洋》翻译策略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展现琼剧魅力,提升戏剧外宣翻译水平,以帮助外国友人了解琼剧艺术。
1 琼剧简介
琼剧是海南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自明朝诞生以来至今己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曾是小岛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被誉为“南海的红珊瑚”。琼剧源于小岛人民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海南人民族个性、审美习惯与生活习惯的体现,它反映了海南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变迁,拥有艺术、历史和经济等价值,对海南的宣传和形象塑造起重要作用。
1982年,琼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引起轰动。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琼剧频繁出访新马泰(卫小林,2009)。21世纪以来,琼剧在海外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08年,琼剧《下南洋》面世,阐述了侨乡文昌一家三代人的命运遭际,表现了离乡者“下南洋”和留守者“望南洋”的历史,对海南历史研究和宣传有重要价值。2012年,《下南洋》首次走出国门,获得了海外侨胞的喜爱。该剧目非常具有代表性,既结合了海外元素又展现了海南本土文化和精神。
2 琼剧外宣现状
琼剧的外宣翻译有助于强化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弘扬小岛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目前,海南省对外宣传文本的翻译仅仅局限于旅游推介和公示语的翻译,而在传统戏剧外宣文本的翻译和研究上捉襟见肘,寥寥无几。作者用“琼剧外宣”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所有期刊数据库,却没有找到一篇文献,可见琼剧外宣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荒地。国外没有琼剧相关的研究文献,对琼剧宣传、开发和弘扬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可见国外学者对琼剧的宣传开发并未能关注(方世敏,陈文妍,2015)。琼剧外宣的研究数据和文献的匮乏,一方面受到其地域和方言的限制,琼剧语言为“海南土话”,不懂海南话的困境成为外宣文本英译研究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对琼剧的对外宣传不到位,在国内外缺乏史料研究和吸引力。
3 琼剧《下南洋》翻译方法的探讨
《下南洋》是一部展现海南风情和特色的地方戏剧,以一个家庭的悲欢聚散呈现了海南人民在外的艰苦奋斗史。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戏曲语言的表达,主要是唱词,其次是宾白。”在对该剧目进行外宣翻译时,应深入分析其文本特点、语言特点,结合外宣的翻译目的,提出可行的翻译方案和对策,确保译语既符合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又不失本土文化特色。
1)意译法。意译法即指依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避免一字一句的翻译。语言文化的个性会给交流造成障碍和困难,为了避免这种语言障碍,“从服务于受众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接受程度出发”(王宁,2011),译者在戏剧外宣翻译中可采取意译法。例如“今夜送郎下南洋,郎下南洋侬断肠;眼汁滴落在床下,床下一滩苦水塘。”原文语言顺畅,优美,拥有诗歌的韵律美,运用多个抽象词汇来映衬悲凉的心情。作者将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郎”、“侬”意译成“my husband”、“me”,将传达情感的抽象词“断肠”、“苦水塘”意译为“sad sight”、“bitterest pool”。整句译为:“What a sad sight to farewell my husband, who is leaving me for a new fortune in a new land; Tears are running down my cheeks to the floor, where they are forming the bitterest pool.”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使译文更贴近国外观众阅读习惯。
2)增译法。由于汉语和英语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读者的语用习惯,译者可采用增译法,即添补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例如:“十年分别乍相认,一半疑来一半生;执手相看两泪眼,不知从何说分明。”原文句式对仗工整,语句简练,且主语隐晦,为了使译文更符合国外观众的语用习惯,译文可适当增添一些解释性词汇,以更确切地还原原文含义。译者将“疑”、“生”两词译成“doubtful and unfamiliar feelings”,不仅保证了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也保证了意思的明确,增加了信息的凸显度。
3)直译法。直译法是翻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冯庆华,2001:37)。在《下南洋》中,许多中文戏剧对白与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内容在表述上是一致的,如:“可怜我十载倚门家中等,原来你有了新人忘旧人,我问你为何十载不回乡,我问你为何辜负结发情。”译为:“How pitiable I am, for ten years, that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never anticipating you have forgotten me and got a wife new! How come you could manage for ten years without coming back home? How cruel you are to have betrayed our bond of love!”这里的语气和话语结构都与英语相同,因此作者选择直译。前两句字句对照,还原了原文内容和意图,后两句重复“我问你…”句式,作者采用“How”句式与之对应,以保留原文形式风格。第四句包含一个暗喻,“结发情”是指中国古代的结婚之礼,这里实指原配妻子。在英文中没有这类婚俗,作者将其译为“our bond of love”,保留了暗喻修辞,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真实含义。
4)省译法。《下南洋》的唱词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叠词以达到句式工整和增强情感的作用。但是英语中最忌重复,对于唱词中浮夸、形象和重复的语句,在翻译时作者采用省译法,遵循“化虚为实、删繁就简”的原则,展现原文的实质和关键信息(李文革,2013)。例如“你只知花花绿绿钞票家中寄”、“阿妈我要看到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以及“把文家大院给我照得亮亮堂堂”等。这些语句里面的叠词“花花绿绿”没有实在的意义,可直接省略译为“money”;“真真正正”和“亮亮堂堂”都是重复,所以译为“real”和“lighten”。
4 总结
季羡林先生说:“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琼剧的对外宣传有助于海南向世界讲好海南故事,寻求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和海南文化的认同,进而为充实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但目前琼剧的翻译依旧处于起步階段,只有少部分人在关注,所以琼剧要“走出去”任重道远。上述提到的意译、增译、直译、省译法都是集中在传词达意上,因为现阶段语义理解配合剧目演出引起目的语读者兴趣去了解琼剧是“走出去”的第一步,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形式、对仗工整和修辞韵律的研究也是琼剧翻译的研究重点。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大背景下,规范的文化外宣译本有助于提升海南省整体国际化水平,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参考文献
[1]方世敏,陈文妍.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的传承与旅游开发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6):1-6.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7.
[3]李文革.应用文体翻译实践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62.
[4]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
[5]卫小林.琼剧出访轰动东南亚[N].海南日报,2009-12-04(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