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孝林
摘 要:新课程实现的关键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应该主动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在实施教育改革过渡性阶段,用多维的视角定位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领者”,总结反思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构建有效和谐的音乐鉴赏课堂。
关键词:奏鸣曲式鉴赏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体验实践。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教师的“活动”设计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笔者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同时,研究成功的课堂活动案例,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新的奏鸣曲式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奏鸣曲式”模式活动设计的概念
1.“活动”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动”为基本的内容,意味着“动什么”?“活”为修饰“动”的定语,指“怎么动”,“如何动”。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音乐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强、容量大的“活动”。本文所谈的“活动”则指为落实相对小而具体的子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我们暂且把它理解成课堂这个大“活动”的构成与分支部分。[1]
2.“奏鸣曲式”模式的活动设计,我们通常听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奏鸣曲式。它的主题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依序组成。仔细思考会发现:这种曲式结构和我们的音乐课堂活动设计结构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音乐教育家曹理老师提出: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一条求锁链:生疑(置疑)——质疑——释疑——再生疑,比如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就如课堂活动中的提出、发现问题,展开部犹如活动中的探究、解决问题,再现部又酷似活动后的总结、反馈。[2]
二、“奏鸣曲式”模式赏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实施
1.呈示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提出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在这个活动阶段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形式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更深刻地品味音乐作品的内涵。问题的设计也是活动的重心与成功所在。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老师设问以开放形式分层形式提出。[3]
(1)情景创设引出问题
通过了解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创设故事、游戏情景等来引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
(2)对比欣赏发现问题
通过欣赏、聆听不同民族、风格、题材的音乐作品,包括不同速度、力度、节拍、节奏、形式、风格的同一个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在运用对比法时应注意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比较,同时要明确比较的目的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引发学生的去探究思考发现问题,以便获得更好的欣赏教学效果。
(3)悬疑引导产生问题
古人早就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大多数具有好奇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悬疑”,利用学生产生的好奇心催化音乐情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产生问题、主动去探究音乐。通过问题有效的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参与到第二阶段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音乐的美。
2.展开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讨论
在这个阶段由传统的教师一个人推动全班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带着好奇与疑问在感知关注音响中进行自主研究或互动交流。
(1)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新一代人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探索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要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灵活的变通方法和超前的学习意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学会学习。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表格。(如下图)
《茉莉花》 速度 歌词 旋律特点 歌曲风格
江苏民歌 中速 无衬词 一字多音 委婉细腻
东北民歌 中速 有衬词 多一字一音 活泼奔放
学生在相互探讨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很容易就达到让学生了解其异同点的目的。
(2)引导活动体验解决问题
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竞赛、音乐表演、舞蹈、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的活动。在《音乐鉴赏》的《民乐篇》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尝试演奏或进行打击乐小合奏。
3.再現部——教学活动中的展示、评价与反馈
在“奏鸣曲式”中,再现部常常使用呈示部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再现,在听觉感受上形成一种矛盾解决之后的和平感和愉悦感。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课堂反馈是活动矛盾问题解决中学生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的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
在高中音乐鉴赏活动中,我们要以审美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巧用“奏鸣曲式”模式:“呈”得妙,投石激澜,引人人胜;“展”得好,紧扣问题,娓娓道来;张弛有度,飞活灵动;“现”得圆,钩玄提要,画龙点睛。整个活动设计如行云流水,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音乐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庞维国《自主学习一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
[3]查汪宏、章连启主编《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