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教育价值研究

2019-06-17 05:25李靖李丹吴桂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李靖 李丹 吴桂玲

【摘要】高校仪式活动作为教育价值的媒介,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引导大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敬畏權威的意识、规范道德发展走向、激发爱国情感共鸣的教育功能。仪式教育的开展应注重实践、以人为本、创新模式,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大学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仪式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7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中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这为仪式教育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出了新思路和新理念。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内涵及分类

仪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承载着文化传统的程序或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2]本研究中的高校仪式教育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场域中,由学校主导并针对大学生群体专门设计与开展的,蕴含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用的一系列富有凝聚力、生命力、感召力的规范化仪式活动。

大学生仪式教育形式分为四种:通过型仪式教育、纪念型仪式教育、竞赛型仪式教育、体验型仪式教育。通过型仪式教育即标志身份和角色发生变化的仪式活动,包括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等;纪念型仪式教育即纪念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的仪式活动,包括国庆节、纪念九一八事变等;竞赛型仪式教育即竞争比赛类的仪式活动,包括军训、运动会、颁奖典礼等;体验型仪式教育即社会实践类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活动、校内勤工俭学活动等。

二、仪式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1.引导大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仪式教育作为一种传承历史、展现文化的直接载体,让大学生在仪式活动中重温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并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足见其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这是古人千百年来为后人留下的优良传统,更深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同时也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而这种民族精神,能够通过仪式教育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2.塑造大学生敬畏权威意识

权威代表着神圣不可侵犯,而在高校仪式教育中常常将升国旗仪式贯穿其中开展,我国刑法修正案(十)草案在第299条,对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明确了刑事责任。这类仪式以刑法为行为准则,其强制性和神秘性塑造了不可质疑的权威力量,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可以潜移默化的使大学生对祖国、对党、对宪法心生敬畏,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

3.规范大学生道德发展走向

仪式教育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实践性教育,具有的权威性、生动性、重复性等特征,这些表达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要求,从而自主的将个人道德准则向核心价值观念靠拢。高校仪式教育活动开展所倡导的道德观念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主要体现在通过具有大学精神的各类仪式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母校、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主动规范言行积极融入。

4.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共鸣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一个仪式活动所要突出渲染的情结,而它的群体性则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共享与认同上,仪式的共体性可促使参与者心灵深处产生对一种群体的归属与身份认同的意识。例如,参观烈士陵园、“九一八”纪念日实践活动,这些仪式活动特定的场域对氛围、着装、精神状态都有细致的、严谨的要求,这类仪式活动建立了国家血泪历史与现实美好生活相连接的机会,从而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仪式背后价值观蕴含的情感归属。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

1.注重实践,挖掘仪式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

仪式教育的说服价值,是体现在仪式过程对人类行为的规范,进而形成心理上的认同。高校仪式教育现阶段高校仪式教育多数注重于重要时间节点的活动,如通过型仪式教育、纪念型仪式教育,这类型仪式教育突出的是精神感染,而容易缺失实践带来的切身体悟,在仪式教育中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应深刻解读仪式教育活动的价值内涵,增加实践环节以使价值观具体化。其次,应积极组织开展体验类仪式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活动,真切的感受实践中社会群体给予的指导和回馈,来进行自我体验和反思,从相互认可与反馈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内化价值观概念。

2.以人为本,深化仪式教育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以主体为本,在仪式教育中考虑主体诉求、满足主体需求是实现仪式教育价值的先决条件。校园文化是面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途径,同时大学生也是仪式活动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反思。例如,高校中各类颁奖典礼仪式,除了在仪式的过程中烘托庄严的集体意志,也要同时肯定个人情感,肯定共性,突出个性。单纯的颂扬集体荣誉会失去针对性教育意义,只推崇功利化竞争性的胜者又会弱化集体意识,只有同时既关注集体氛围又注重个体感受,才能将仪式教育的作用升华。就个体而言,每一位获奖者都是现场的绝对主角,即使上台授奖的短短几分钟,也足以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并与周围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就集体而言,学校层面为整个仪式活动所付出的前期工作,包含仪式程序的庄重与严谨,受敬佩的领导、老师参礼,场地布置的规范整洁,都会使参礼的学生集体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让获奖个人与参礼的同学们同时感受到自己主体位置的不可或缺,让学生在充分自我肯定的心境下接受仪式教育的洗礼与感化。

3.创新模式,促进仪式教育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鸣

单一、重复性的仪式教育形式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感官疲劳,而弱化仪式教育的内涵作用,符号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却又缺少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仪式教育现存的普遍问题。依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适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仪式教育,并结合文化分析和合理地说服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拓宽宣传平台,扭转空洞乏味的宣传导向。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才是仪式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把这个问题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宣传和引导,将价值观意义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系统的文化分析,打通仪式教育这一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高校传播媒介众多,由高校团委为基地和管理的各院级团组织是直接传播者,受众面为整个高校的所有同学,通过各类公众号和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给大学生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价值观信息,宣传近期校园物质精神文化活动,让大学以更具自主性和创意性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来了解、参与仪活动,并通过网络互动强化价值理念,并从中获得集体参与的共同记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2014.

[2]王小凤.仪式教育改革之路[J].中国德育,2012(15):18-22.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