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朗读,可是在现实进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拟提出一些措施来改善现在的朗读教学力图有效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08-01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概述
(一)朗读教学定义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種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多种感官并用的过程中,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提升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通常被要求声情并茂,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与作者和听者来交流,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2.有利于更深入体会理解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读并不是那种机械地重复,而是要用心去读,身体的多种感官要协同合作。
3.有利于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从材料中获取消息的过程,而朗读是比较直接的理解课文的方式之一,通过朗读可以快速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在阅读时全面获取信息。
(三)《课标》中对朗读教学的要求
1.《课标》对于朗读教学的整体要求
《课标》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体要求。”
2.朗读教学各学段的具体目标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教学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课标》中非常重视朗读教学,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讲轻读造成了学生的朗读时间严重不足。在小学观摩时,大部分教师留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读,还让家长签字。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缺乏目的性的朗读只是在朗读次数上的增加,是一种无意识的泛读,这跟教师在上课时下达的指令不清有直接关系,真正的朗读训练需要精读和泛读这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得以完成。
(三)朗读的点评不到位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对学生并没有实质的帮助,而只是一种简单的评价。学生形成这种错误概念的原因都是因为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的点评不到位。这也跟教师到底应该使用怎样的专业教师用语有关,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准确直通要害,那学生也很难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也就很难改掉自己不正确的地方。
三、针对问题的对策
(一)前提: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课标》中也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所以在对策方面,也是从“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来一一攻破,而想要保证朗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素质。
(二)基础:正确朗读继而流利的读
1.练好基本功
想要读正确读流利,基本功是必备的。这里的基本功是指要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基本功也包括,朗读时候的抑扬顿挫,和重音读、轻音读,把基本功打的更加扎实,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合理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朗读的形式不是只有集体齐读,还有范读、领读、表演读、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合理的选择和安排多种朗读形式配合使用。
(三)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全身心投入的读
《课标》对于朗读评价的最高要求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层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层次。在教学时,要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的朗读环节当中。
2.巧设情境
情境的设置对于激发出学生的感情也有很大的帮助,遇到学生所不熟悉的事物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更形象的感受到文章在说什么,帮助学生穿过时间空间的界限,站在作者的身边,与他进行一次灵魂上的沟通。
(四)完善外部评价体制
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越深,就越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单靠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的朗读训练,对学生真正的朗读能力提升价值不大。现在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导致了大多数教师还在忽视朗读教学的功能,学生的自主性的激发也因此而受到了阻碍。
参考文献:
[1]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7).
[2]邢麦霞.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观点,2013(7).
作者简介:
吴秀莹(1995年-),女,山东蓬莱人,大连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高等教育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