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泉
【摘要】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借助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场所区域“联动”建设,使学生真正面对、融入完整的生活世界,学校打破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理念思维桎梏,扩宽学生学习的广度、深度、厚度。文章从劳动基地建设、社区教育、红色教育、科技创新教育、评价模式等,阐述如何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中,帮助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在生活化、体验式的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区域“联动”建设的优势效应。
【关键词】综合素质 劳动 服务 奉献 创新 评价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42-01
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自身发展、社会需求出发,创设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主题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探究、动手、反思等方式,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创新、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借助学校资源、社会资源,让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唤醒学生劳动意识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的学生只注重享受,追逐所谓的“时尚”,逐步丧失了一些生活必备的能力,这也是出现大量“高分低能”、“陪读”、“保姆式爸妈”现象的根结。学校針对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这一现状,充分挖掘、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学生认知、年龄、地域特点等因素等研发劳动实践课程。学校为每个班级划分了责任田,日常管理由学生、教师及家长志愿者共同负责。整个教育过程以“三个一”活动为主抓手:即,“一个班级一块责任田”、“一周一堂劳动课”、“一名学生一个记录本”。班主任根据学生记录情况、日常劳动表现等,每学期评选一批“劳动小能手”。针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植,学校开设酵素制作课程,学生利用基地内的落地果实制作环保酵素。学生、教师、家长借助劳动教育活动进行零距离接触,实现了互融互补,形成了教育效果最优化的有效合力,达到了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融合社区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服务意识
社区拥有丰富的公共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学生实践性开放课堂的体验场所,学校与汇丰社区积极建立共驻共建,形成学生综合实践场所区域“联动”建设最直接的落脚点。学校严格落实“定时、定点、定人”进社区开展活动,形成针对性强社区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将开展的活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发挥社区的人文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激发学生爱家、爱校、爱国之情。结合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开展“我为社区添绿色”劳动实践;借助春节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奉献爱心活动;临近初冬开展“送一件棉衣,送一份温情”助人为乐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慢慢的成长、进步,逐步培养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让社区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沐浴红色经典文化,培育学生奉献意识
学校与渤海垦区纪念馆建立区域“联动”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给自育人的优势,学校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班级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对与渤海垦区纪念馆举行的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形成“工作效益”联动辐射作用。定期开展“叙说党的发展历程”、“我心目中的革命先辈”、“我想对他(她)说”演讲比赛,“身边的榜样人物”、“他(她)是最美的人”征文、绘画比赛,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共产党人、模范人物的奋斗历程,体味前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们精神的影响感召下树立远大志向。利用校内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欣赏相关的电影、戏剧、歌谣等红色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感受艺术中接受红色教育,从厚重的红色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学生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
整合科技创新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校在科技教育学科融合上下足工夫,借助综合实践教育场所区域“联动”建设扩宽教育途径,利用校外有力条件将课堂搬到课外,定期到科技馆开展科技活动,科技馆专职人员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通过模拟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研讨,让学生感受科技世界的博大精深、奇妙无比,在科技辅导员的耐心、细致的讲解、辅导下,学生徜徉在科技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时间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定期开展“科技向未来”主题月活动,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学校在树木、建筑相关数据,让学生在日常中潜移默化的认识树木的种类、特性,了解建筑物的相关知识与原理。宣传栏定期更换科技创新知识、新闻……科技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血液,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地被激发,让学生们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自由翱翔。
探索多元评价模式,破解发展评价难题
综合实践教学具有特殊性,在实践过程没有恰当、及时、准确、全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就只是图一时之乐,让学习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学生不能真正从中受益。综合实践场所区域“联动”建设,对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贯穿多元化、有针对性层次性、易操作的评价模式,破解困扰难于评价、无法评价的难点问题。学校综合实践学习有评价办法、有评价细则,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让评价便于操作、便于执行。每学期定期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家委会成员、社区居民、“联动”建设单位领导组成评价小组,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最终展示情况进行赋分。教师教学效果依据学生得分情况确定得分。综合实践场所区域“联动”建设单位,评价小组根据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优秀的单位由学校在学期末汇报演出时颁发荣誉证书。多元、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极大调动了参与人员、综合实践区域“联动”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学校与“联动”建设单位共育共建、和谐共赢的大美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浩.“幸福教室”:素养导向的学校整体改革实践[J].人民教育,2017,(11).
[2]李希贵.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