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明
关键词:会计教学 “学堂” 课堂转型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主角,讲解考试是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手段。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认为这是一种“非人性化教育”,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当权者,学生是服从者。课堂成了“教堂”,是灌输中心,知识在这里是单向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体验不到参与的乐趣。作为“人性化的教育”,教师是学习的促進者,负责提供重建学习的氛围,促使“教堂”转型为“学堂”,让讲台冷清起来,让课堂热烈起来。
1.学生层面
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被动性,或是家长帮选、或是跟风同学、或是班主任推荐,由此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知度不高。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席,难以点燃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无法提升学习的动力。加之会计是门实用型的学科,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知识时,会感觉到所学的知识繁杂晦涩。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入校前普遍基础弱,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会产生退学、转专业、或者混文凭的思想。留下来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坐在“教堂”中等着教师的灌输。
2.教师层面
会计专业虽然是长线专业,但对于部分技工院校学校而言却是新专业。新设专业的师资一般通过外聘教师、本校教师改行、招聘财经专业的大学生构成。外聘的教师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改行的教师理论不扎实也无实践经验,由此上课容易出现没有设计、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就下课了,这是学生最反感的形式。学生会放弃课堂,进入自我的世界,或认为课堂可有可无、随意缺课逃课。这样的“教堂”会让教师没有存在感。
3.课程体系层面
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目前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毕业前的一次实训教学,这对于应用型的专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收银员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取消了。学生没有考证的机会,这正好促使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由“教堂”向“学堂”转型,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实操中找到自信心,增强专业的兴趣,反哺理论学习。
1.教师的转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倡导双师型专业教师。因专业限制,会计专业的教师没有机会去考高级工、高级技师,但应该参加中级会计师的考试,或考评高级会计师。对于新设立会计专业的技工院校,应该聘请中高职退休的会计教师,以老带新,开展集中备课、精品课赏析等活动,并做好教学资源共享的工作。
技工院校会计教学由“教堂”向“学堂”转型,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会计教师还应熟悉中职学生会计竞赛项目的竞赛规程,即要熟练畅捷通T3《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流程,又要通晓网中网《手工会计》软件的操作细节。此外会计教师还应走出课堂增强会计实战经验,通过去企业实践或在校内财务科轮岗,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引入“学堂”,在学生实训指导与点评时,增加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学有所获,感受职场的氛围。
在“教堂”向“学堂”的转型中,会计教师是组织者,是“导演”,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训的热情。以培养目标为准,不能以课本为准,在“学堂”中模拟工作场景,把教学项目细分为小任务,把任务打包给学生,让学生组队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堂”向“学堂”的转型。
2.课程体系的改变
技工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面向小企业。在技工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设置时,把握好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
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实习时间分配呈现校外实习时间增加,校内学习时间减少的趋势。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学生在校内的实训时间不能减少反而要增加,增加的时间从何而来?可以考虑砍掉统计基础课程、金融基础课程等,体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够用性原则。
专业核心课程在选用教材时,优选有配套实训教材的课本。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方向,对实训任务做到删繁就简,不超过会计项目竞赛的范围,以项目实训带动“教堂”向“学堂”的转型,体现课程体系的适用性原则。
随着国家税务的改革,网上申报、票据电子化、社保由税局代征等工作的推进,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小企业担任办税员是就业的一个方向。由此在技工院校会计专业增设税务会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在课时分配不足的情形下,可以放弃会计核算部分,侧重于税费的计算与办税流程的实训与学习,体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实用性原则。
1.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是两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技能训练。思维能力既决定知识积累的量与质,又决定技能训练水平的高与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活跃的思维是“教堂”向“学堂”转型的基石。
(1)勤于思考。学生在实训时碰到问题、出现错误,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引导学生去探寻。学生在做经济业务的分录时,普遍存在用错科目、方向相反的现象,在指导学生时,先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业务的性质,由此判断科目用得是否恰当?所用的科目是资产类还是负债类或是权益类?此类科目金额的增加在借方还是在贷方?以此判断科目方向的正确性,这是正向的思考。也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比如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可以出现负数吗?收到对方公司转来的上月的销售款,能记在“银行存款”的贷方吗?之后从侧向进行思考,收到银行存款记在借方,那冲销“应收账款”的金额还能出现在借方吗?通过举一反三地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妙处,学会自己去检查并判断分录的正确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做总结性点评时,引入现实案例,让学生思考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然后再分析讨论如何趋利避害,让学生养成碰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
(2)善于归纳。在“教堂”向“学堂”的转型中,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吸取及融会贯通,在这一过程锻炼了能力、探索了知识,通过总结形成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的归纳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启发和诱导学生多用符号、图案作标志,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对于实训环节遇到的问题及新业务,鼓励学生人手一本《工宝典》,将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经常出错的业务、新出现的会计分录以及心得感悟分类记在《工作宝典》里。
2.协同能力的培养
企业的财务工作环环相扣,需要各岗位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经济业务的核算。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协同能力,协同能力的形成是“教堂”向“学堂”转型的催化剂。
(1)任务小组。基于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潮流,会计专业也需融入其中。会计专业核心课程配套的实训教材多以项目来细分。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或其他形式,让学生在手机端预先学习部分理论知识。教师将教学任务细分为不同的任务,编写任务说明书,将任务下发给各小组。每小组宜由三人组成,对应会计的出纳、会计、主管等三个主要岗位。分派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做主管,带队小组完成教师分发的任务。
(2)教授他人。一个组的成员能力有强有弱,每个小组在接受任务后,小组长除了统领全组完成任务外,还需肩负起帮扶的重担。工学一体化需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学习,而基础差的学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教授他人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金字塔中记忆保留率达90%以上。学生在教授同伴的过程中需拓展引用之前的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并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基础差的学生由于心理作用会排斥老师的指导,但可以接纳同学的辅导。
3.对话能力的培养
“教堂”向“学堂”转型,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不仅要能动地学习、协同地学习,还要对话性地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实现“自我发现”,通过倾听,实现“相互发现”。对话能力的养成是“教堂”转向“学堂”的标志。
(1)学会沟通。财务部门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因审核细致、严守纪律等特性与相关人员发生言语争执难以避免,需要良好的沟通才有利于财务工作的开展。学生在协同作业中也需要沟通。在“教堂”向“学堂”的转型中,教师可以用课前的小游戏解放学生爱玩的天性,给课堂预热;结合专业的特点,借用创业培训的游戏一“基本企业周期”和游戏二“供给和需求”,让学生在企业经营的模拟情景中学会合作、学会沟通。
(2)敢于表达。在工学一体化的模式中,学生展示成果是重要的一环。教师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讲解,继而走出来面对全班。学生讲得多、讲得少、讲得好、讲一般都給予鼓励,让学生获得赏识、被肯定,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引导学生用书面的表达的方式,从组长代说过渡到自己复述,逐步实现脱稿表达、有效表达。
综上所述,在“教堂”向“学堂”的转型中,教师的转变是先行的,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更要有反思精神,推动教学的持续改革。课程体系的改变是支撑,从偏理论到重实训,有力助推工学一体化进程。学生活跃的思维、良好的协同、有效的对话是保障,学生变化了,才能让“学堂”生动起来,实现“教堂”向“学堂”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景荣.技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3]徐巧英.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师的成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广西轻工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