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石晓芸 陈铿
摘 要 广东实验中学基于生态体验观,倡导学校德育同生共享的育人理念,经过三阶段15年的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了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资源,立足于学生道德成长的三重生态,构建了整体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体验为本体的德育样态,有效促进了师生的生命成长,重现了学校德育的独特魅力。
关 键 词 生态体验观;德育一体化;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5-00-04
广东实验中学(简称“省实”)是直属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省级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实前身始于1872年清政府设立的“留美幼童英语先修班”,距今已有 140多年。历代省实人秉承“爱国、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及“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省实德育注重专家引领、课题推进,强化“导构·内生”的学校德育机制,在生态体验观的引领下,通过以年级为序列整合德育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协同德育主体、以育人为旨归统整德育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途径、以共建为策略聚合德育资源,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的科学性、协同性和系统性,历经15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构建起独具省实特色的一体化学校德育生态体系。
生态体验观作为我国德育理论界的本土理论研究成果,是一种追求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观。它从元生态(人与自然)、类生态(人与族群)和内生态(人与自我)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通过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全人格。
生态体验观,一是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强调向完整品格教育和健康人格养成的回归;二是强调在体验中促发认知和情感的融合,造成未成年人成长之外铄因子与内生因子的和谐整合,以能够有效诱发师生的生命感动和优良品格,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与魅力。因此,生态体验观是一种融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体验德育于一体的科学的德育理念。在这样的道德教育理念下,教师引领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共同提升彼此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
有鉴于此,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学校德育体现以下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生态体验观坚持学生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理论灌输、语言管教的方式,注重启发引导、讨论对话,促进学生自主自为能力的发展,从学生自我内部获得道德认同、践行道德要求。
(二)活动体验原则。生态体验观认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坚持学校德育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切己感受、深刻印象,实现育人寓教于乐、寓教无痕。
(三)生态化育原则。生态体验观坚持以学生真实的生命样态为基础,融三重生态于德育工作中,实现学生自我、社会情感及能力提升等维度的全面发展。
(四)协同共享原则。生态体验观坚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建育人环境、共享育人成果,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氛围,实现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
基于生态体验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德育原则,学校通过三阶段15年的探索,创建和完善了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学校德育一体化模式,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推广。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为此,学校从学生个体道德成长的内在规律出发,通过建构“导构·内生”的学校德育机制,系统开发学校德育显性与隐性课程,这一阶段是学校德育一体化的初创阶段。
“导构·内生”的学校德育机制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激扬生命、引领发展”的德育理念,强调教师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道德成长。这种引领作用的实现,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创设出种种能够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丰富学生道德体验,磨练学生道德意志,引发学生道德实践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完成道德体系的自我建构,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优良道德的德性内生和品德外化。在此阶段,学校从学生个体道德成长的规律出发,着重探讨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道德机制问题。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广东省德育示范校评估。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德育体系构建成为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2011年,教育部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启动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项目”。因此,在“导构·内生”德育机制反复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学校从2012年开始,将实施重点从个体道德成长提升为注重关系培育,即整合学生同伴、教师同伴、师生互助等多方教育力量,充分实现德育资源最优化。同时引入团体动力学理论,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关注教育生活、校园生活,不仅开展了师生同伴互助成长的德育研究,还构建了“三位一体,三层渗透”的家校协同德育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个体与群体的共同成长,并结合生态体验观,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程,建构起一套基于生态体验的德育课程体系(見图1)。具体包括五个方面:指向价值引领的德育国家课程、指向全息沉浸的学科育人课程、指向精神成长的文化共建课程、指向人格完善的社会情感课程、指向能力提升的实践体验课程。
基于生态体验论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建构,把学生的道德成长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之中,认识到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教育因子是全息、全科、全程、全员共同作用的过程,着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360度的育人生态。另一方面,学校将主题活动、文化建设等以德育课程的形式加以明确,形成了一套有效、规范的操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德育的科学性,使学校德育一体化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5年4月,学校校长办公会决议,对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学校德育一体化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四年多来,经过省实验中学顺德分校、南海分校、清远松岗中学、从化区龙潭中学,惠州一中等学校的实践,以及连续两年举办广东省初中教育发展联盟等形式,面向广东省21个地市进行社会实践成果交流展示,诸多创新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新华网、南方传媒、广州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以年级为序列整合德育内容。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通过主题统整的方式划分年段,借助活动体验的理念安排内容,构建各具特色的年级德育学段内容。如初一年级以“规范行为”为目标,强化常规、夯实基础、健全人格;初二年级以“青春期教育”为支点,强化扎实管理、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初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为突破,突出拼搏奋斗、超越自我、创优争先。各班在年级主题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班级愿景,提炼自己班级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创建班级特色品牌。
2.以学生为中心协同德育主体。类生态强调学生的社会关系,而教师和家长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是类生态的主要构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乃至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努力构建“共生互助,导构内生”的教师同伴互助成长模式。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发展,实施“青蓝工程”,为三年以内的新任班主任配备德育师傅,并量身制定整套专业发展课程;实施有主题的班主任系列培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活动,通过班主任工作例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会课观摩研讨、班会课技能大赛、我的教育故事大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帮助班主任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实施“宝贝计划”,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为每一位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配对德育导师;实行“德育辅导员制度”,强化教师的全员育人意识;制定《省实班主任工作手册》,明确德育教师职责和义务。在家长素质的提升上,学校结合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开发了青春养育微课,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指引,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3.以育人为宗旨统整德育课程。学校发挥德育课程体系化和规范化的优势,将德育活动归纳为若干主题,提升为德育课程,为德育活动建立实施机制、时空保障和完善路径,提升学校德育的科学性。
4.以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途径。德育活动遵循体验原则,是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优化整合德育途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此,学校以年级文化和班级文化创建为抓手,创建和丰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节庆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5.以共建为策略聚合德育资源。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生态系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等系统诸要素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学校加强与家长、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建立多方联动共建机制,加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等交流活动,实现沟通方式的立体化、系统化,真正实现家校协同,共育省实英才;通过家庭义工、家长进课堂等方式,促进亲子共同成长。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系列活动,为家长与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促进健康亲子关系的形成。学校加强与周边社区、周边社会公共文化体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馆等场所建立密切联系,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实践活动场所,建设一批省实学生社会实践活動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媒体资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经过三个阶段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见图2),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首次从生态体验视角,构建了全息、全员、全科、全程的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模式,从德育的空间、主体、载体和时间四个维度,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共同构筑,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跨时空教育生态。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