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2019-06-17 01:11何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何义

[摘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一直是教育热点话题,劳动教育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重新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教育生活实际,讨论了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劳动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57-03

2018年12月2日,一起12岁少年弑母的恶性事件惊爆网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据澎湃新闻报道,该少年父母一直在外在工,他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母亲生下二胎后才开始带他,新闻里还提到:“他的爷爷奶奶对他一直比较溺爱,他妈妈回来后很少打他,倒是他一不高兴就会动手打妈妈,这一次是因为他偷偷抽烟,妈妈打了他,导致悲剧的发生。”

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可“穷孩富养”现象却比较普遍。留守儿童的祖辈对孩子的管教大都比较宽松、过分迁就、过度满足、包办代替……至于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的劳动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不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反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张蕊进行了专题调查,他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劳动素质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上看,农村小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在劳动能力上的欠缺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劳动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多数学生并没深层次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学生们大多数拥有端正的劳动态度,但是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劳动上。

姜凤萍2017年做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發现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调动了身体的机能,而身体的参与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进而对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留守儿童的诸多心理问题与其“养尊处优”“四体不勤”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而通过大力开展劳动教育,能切实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通过劳动可以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劳动可以缓解焦虑

七年级生物教材里明确写道:“体育锻炼和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改善大脑的调节能力,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使人对各种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提高,同时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营养,使脑的功能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得到发展。”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陪伴,往往表现出安全感缺乏和恐怖情绪增加,这些都会让他们长期处于一定的焦虑之中。很多留守儿童通过电视、手机、网络游戏来缓解焦虑,而这些方式对他们的视力、脊柱生长十分不利,而且容易上瘾,上瘾后会引发学习厌倦、叛逆等一系列问题。而体力劳动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在农田里劳作一天后,能安稳舒服地睡着,这就是证明。

(二)劳动可以释放快乐

多巴胺是大脑释放的“快乐分子”,让人们在付出努力之后,得到心情愉悦的奖赏。孩子们从小唱的儿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很有道理。因为劳动跟体育锻炼一样,能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快乐感。

儿时的笔者是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孩子,那个时候,父母也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但笔者这一代很少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这跟我们在农村要做比较多的农活有关:做饭、割草、插秧、收稻、打柴……几乎没有哪一天不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劳动让我们每天都觉得很充实,睡得很安稳。学习起来毫不费劲,整个童年充满了快乐。

(三)劳动可以预防神经症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名作《自卑与超越》中,明确指出,儿童没有与人合作的实践,会大大提高长大患神经症的风险。现实中,我们也看到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普遍都不怎么好。劳动本身是合作互动的机会。

留守儿童大都由祖辈养育,祖辈们比父母更容易溺爱孩子,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再加上孩子自己已经没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可做,所以留守儿童几乎不做任何家务。缺少劳动,孩子们少了很多与人互动的机会,更多的场景是他们一个人在那里玩手机、看动画片。很多留守儿童出现偏执、敏感、孤僻、叛逆情绪,都与这样的经历有关。

(四)劳动可以帮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里面的“学会生活”“自主自助能力”都离不开劳动。

正因为劳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也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方针。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劳动梦托起中国梦”。2015年8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贝克提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构建三大关系: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劳动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世界、探索世界,可以引导他们与他人建立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锤炼意志。劳动是性价比最高的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本来就面临不利的发展环境,他们要克服困难成长为完整的人,更加需要通过劳动来拓展他们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

二、怎样对留守儿童开展劳动教育

(一)从家长、老师入手提高认识

学生劳动素养低下,与教育现实中只求分数、重智轻德等现象有很大的关系。徐譞玮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总结: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是最为薄弱的,因此,出现了一些学生厌恶劳动、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等现象。造成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劳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清醒的认识。 所以,要从家长、老师入手,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留给现在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劳动空间”其实并不多,现在的孩子很少再需要像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孩子一样参加繁重的农业劳动,现在即便家里种田,也有很多农活被机械代替。甚至很多留守儿童连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卫生都是由祖辈们协助完成,这样当然难以养成劳动习惯。所以,只有注重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养成劳动习惯,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助家里做简单的家务等。笔者记得读小学一年级时,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让我们从小便有了一种羞耻心,如果自己的事情由别人来做,会感到羞耻,劳动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三)从专项的指导入手提高能力

劳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不能想当然地下指令。有些家长只提要求、只关注结果,很少进行具体的过程指导,导致孩子们并不能真正掌握劳动方法和技能。所以,要对孩子进行专项劳动指导,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能力。比如整理房间,不能只说“20分钟内把房间整理好”,而要先带着他做一遍,告訴他按怎样的顺序整理以及物品整理到什么位置。只有这样明确地、手把手地教,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掌握劳动技能。学校里老师们也要组织专题讨论分享,来形成重视劳动的氛围,共同促进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

(四)从主题活动入手提高参与度

主题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比如“学雷锋”“防性侵”“防溺水”“社会实践活动”等。在主题活动中,学生都被动员起来了,都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会努力争取评为优秀或积极分子。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劳动小达人”“劳动小标兵”“劳动小能手”等主题评比活动,或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组织诸如“整理书包比赛”“叠衣服比赛”“厨艺比赛”等主题劳动竞赛活动,吸引学生平时多多练习,并形成“你追我赶”的劳动氛围。

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工程,更是提升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注:本文系湖南社科基金课题(编号X$J17B4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蕊.农村小学生劳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姜凤萍.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5):552-554.

[3]许琦敏.找到控制“快乐分子”回收开关[N].文汇报,2015-07-10(004).

[4]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徐譞玮.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朝阳国际实验学校,益阳,413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