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_招行谷子地
平安银行作为近年来银行业的一匹黑马,与其战略转型密不可分。董事长谢永林上任后对平安银行的战略方向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从2016年之前以小微贷业务为主迅速转向以零售业务为主。平安银行确实也在零售领域攻城略地,但亮丽的数据背后,掩盖了一些短板。
在平安银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其大股东中国平安集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安银行缺乏资本的时候,大股东中国平安倾囊相助,不惜高价定增支持平安银行的业务发展。平安银行缺少客户资源的时候,平安集团发动其100多万代理人帮助平安银行拉客户。毫不夸张地说,平安集团对于平安银行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当然,平安银行的掌舵人谢董事长也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银行家,在短短2年的任期内,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比平安银行2016~2018年的年报,可以看到零售数据非常亮丽。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两年的攻城略地,平安银行的零售版图已经初见端倪。两年内零售用户数增长了60.14%,所管理的客户资产增长了77.63%。零售贷款金额翻了一番多,零售业务收入从329.47亿元提升到618.83亿元。
表1 2016~2018年零售数据
这些数据充分說明了谢董治下的平安银行具有极强的战略执行力。而市场也是给予了平安银行很高的期望值,很多投资机构都将平安银行视为零售银行的后起之秀,甚至看好平安银行未来可以与中国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一决高下。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平安银行的跑马圈地模式可以短期让报表上的数据异常亮丽,不过,平安银行在客群资质、负债能力、财务表现等多个方面还与招商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平安银行的客群资质方面和招商银行有相当大的差距,招商银行作为零售之王,在零售细分领域有多个第一,即第一个实现信用卡业务盈利的银行,第一家创立私人银行的银行,第一家用AUM考核替代存款考核的银行。这些先发优势使得招商银行圈住了中国最优质的一批高净值客户。如果考察户均AUM、户均贷款、户均贡献营收、户均贡献税前利润等指标,招行对平安银行都有相当大的优势,如表2所示。
表2 单户AUM、贷款等指标对比
从表2不难看出,招行的单户AUM是平安银行的3倍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招行客户群体中高净值群体占比高。招行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平安银行已经意识到自己在高净值客户上的短板,因此大股东平安集团主动将平安信托的高净值客户群体注入给平安银行。但是这种方式是否能快速建立起忠诚的私银客群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迄今为止,平安银行一直未曾公布过其私人银行所管理的资产总额。
而单客户税前利润贡献度,招行几乎是平安银行的2倍。平安银行一直期望通过零售的贷款(LUM)带动资产(AUM)提升,但是实际上经过2年努力这一战略并未获得明显成功。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户均贷款余额增长33.21%的情况下,户均AUM的增速只有10.92%。
此外,平安的客群明显缺乏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平安银行单户贷款的平均余额相当于单户AUM的81%,换句话说,平安银行客群的名义负债率81%,而招商银行的名义负债率只有30%。这说明招行的客群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负债能力,特别是零售端的负债能力一直是平安银行的短板。考核负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是2个:负债增长的速度和负债的成本。简单地说就是看银行找钱的能力和找便宜钱的能力。如果单从找钱的能力看平安银行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如图1所示,平安银行零售存款余额从2690亿增长到4616亿元。
图1 平安银行零售存款
但是,零售存款的成本也是一路飙升,从2016年的1.62%增长到2018年的2.61%。存款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活期占比下降,平安银行的零售贷款增量多数都来自于定期,活期增量很少。零售存款活期占比连续下跌:2016年49.56% ,2017 年44.27% ,2018 年36.80%。
类似的情况在对公存款里面也有出现,可见平安银行目前的吸储主要依靠的是定期高息揽储,而不是客户黏性带来的稳定低成本存款。
无论银行把自己的创新宣传得多么厉害,归根结底所有的创新,营运的提升,最终要反映到损益表上以及对加权风险的消耗上来。下面看一下平安银行的风险资产使用效率。摘录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最近3份年报的数据形成表3。
表3 风险资产使用效率对比
首先,表3中引入了“风险加权资产营收率”和“风险加权资产减值率”两个指标。其中,“风险加权资产营收率”反映的是单位风险资产能够产生多少营业收入。“风险加权资产减值率”反映的是银行单位风险资产需要计提多少减值损失。
通过2家银行3年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首先,招商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营收率”持续高于平安银行而且最近3年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这说明同样多的风险资产,招行产生的营收要远远高于平安银行。而平安银行这3年并未产生持续性提升,相反2018年的数值4.99%比2016年还要低,说明平安银行的资产利用率是在下降的。
再看“风险加权资产减值率”,招商银行是逐年稳步下降的,说明招商银行的减值损失正在减少对利润的侵蚀。而反观平安银行,不仅减值率偏高,而且也并未出现明显的趋势性下行。
最后,对比一下2年的变化率。不难发现,招商银行的营收增速超过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这说明招行的营收增长除了规模增长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营运效率的提升。而平安银行营收增速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这说明平安银行的增长还是粗放型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平安银行总是处于资本金饥渴的状态,而招商银行却已经连续5年没有进行股权融资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平安银行在零售上的发力非常坚决,也在客户数目、营收、净利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投资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平安银行现在所处的是跑马圈地阶段。看上去很美的数据背后,其实掩盖了平安银行的部分短板。往后,平安银行势必要加强对零售业务的精耕细作,而这一切所需的时间可能要远超多数投资者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