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慧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而学生又可从广泛的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文章从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两方面入手,探求了有效的语文阅读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思维;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21-04
高中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学中,笔者结合教材的特点,注重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应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自己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而学生又可通过广泛的阅读学习知识,增长见闻,进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达到“自愿阅读”的效果,这样便可使课内课外相互衔接,相得益彰。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高中语文阅读策略?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阅读思维
1.边读边疑。
北宋大学问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虽然这是对做学问提出的要求,但读书亦如此。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应先布置学生预习,看课后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生词的读音及含义,对于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先由小组进行讨论,如果仍不理解可以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反复阅读课文、多想几个为什么的习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边读边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课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一质疑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2.边读边写。
读和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本来就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茨维塔耶娃说:“阅读始终是写作的同谋。”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给予学生照见自我、书写自我的契机。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能读不一定能写,但写一定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体现读的效果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注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就能促进其阅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应告诉学生不仅要关注课内阅读,还要关注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现简单介绍几种:①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月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书笔记,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②做计划和写总结。要求学生在阅读前做阅读计划,阅读结束后写阅读总结。学生阅读之前写阅读计划,阅读中写读书体会,阅读后写总结。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了解了许多文学知识,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以后语文学科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3.边读边评。
边读边评的“评”指的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实质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与阅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边阅读边自我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自己的阅读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 一般还没有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不断地在实践中去领悟。有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书时不去了解作者,不看内容介绍,甚至连书名也不关注;有的学生读书入迷时,则忘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有的学生看小说到深夜,次日上课精神不振,昏昏欲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及时指出并纠正。
(2)评价自己的习作。有的学生在评价中写道:“我的阅读心得体会大多是编造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还写道:“有些心得体会是抄袭书的内容介绍。”这些都是学生的肺腑之言。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的认知。
(3)评价课后的收获。 每堂语文课结束后, 教师往往要问学生这一堂课学到了什么。实际上这一问题是要求学生总结这一堂课的得与失,引起学生的反思,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评价文学名著。评价文学名著,当然不是要求学生每阅读完一部文学名著就要给出高水平的评价, 而是要求他们每读完一部文学名著,都能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等进行讨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读书之后“议一议,讲一讲”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方法
1.要有一定的阅读步骤。
有的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连书名、作者都记不清,而有的学生看完一本书后,书名、作者、内容记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一些微小的情节都了如指掌,其原因就是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步骤。基本阅读步骤如下:一是读书名,二是读作者,三是了解出处及发表时间,四是读前言和后记,五是读目录,六是掌握基本内容,七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八是读后写心得体会。如果学生能掌握这八个阅读步骤,那么他们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
(1)浏览策略。不全面阅读一本书就不能發现其精彩之处,不浏览群书就无法采撷众家之长。学生通过浏览可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浏览就是大略地看,浏览的目的是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搜索,以便发现书籍中的精彩之处或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当今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浏览,学会看书的内容提要,学会读序言前言,学会看目录,学会翻阅感兴趣的章节,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来决定手中的书是否值得仔细阅读。浏览前言可以大致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创作的时代等,这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通读目录是阅读的重点步骤,通过对目录的通读,可以知道哪些章节可以浏览,哪些章节需要精读。浏览是一种扩大知识面的阅读,浏览的目的是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大致了解,进而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书籍中精彩的地方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2)精读策略。精读是学生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内容所采取的阅读方法,精读要求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字、词、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逐一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反复阅读,层层深入。精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实质的理解,是形成知识系统的基础。学生通过精读,可以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在运用精读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了解读物的背景知识。读物的背景知识包括写作年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了解读物的背景知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首先要求多读,即对阅读的内容要读许多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容吃深、吃透,才能掌握阅读材料的全部含义。试想,文章是作者千思百虑、几易其稿才写成的,而作为一个读者,仅读一两遍,就想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显然是不可能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一本书、一篇文章不能只泛泛地通读一两遍,否则就只能对其中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若想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就一定要精读。小学生读《水浒传》 ,恐怕了解到的只是打虎的是谁,拳打镇关西的是谁,谁的武艺最高等,等他们升入中学后再读《水浒传》,一定会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小说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体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常读常新。读书犹如喝茶,如果咕咚咕咚地喝,恐怕喝不出一斤几十块钱的茶叶泡出来的茶和一斤几百块钱的茶叶泡出来的茶的区别,如果想品味上等茶叶的茶香,非小口喝才行,同理,想理解文章的全部精髓, 就要运用精读法进行阅读。精读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学生在学校里要学习许多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过去所不熟悉不了解的,而在学习中学生又要掌握相对系统的知识,因此精读必不可少。精读虽然进行起来很慢,很费时间,但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来讲,它是效率最高的。精读主要适用于阅读教科书、理论专著和其他经典著作,其目的是通过认真阅读、深入钻研,吃透读物的精神,抓住读物的要旨。
精读是一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精读训练则是对认真细读、精心揣摩的阅读技能的培养练习,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精读训练,学生能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向高级阶段发展。精读首先要咀嚼遣词造句的妙处。古人为诗作文,喜欢“炼字” ,一字一词都斟酌数次。 “轻点一字,境界全出” ,“巧用一词,尽其精髓”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具有恬淡、宁静的风格,如《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寥寥数笔,不过是描写了一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却勾画出一幅恬淡闲适的画面。其中的“见”字特妙,若用“看”“望”替代,就不能体现出那种悠然的意境。反复咀嚼、比较,就能发现“看”和“望”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而“见”字却能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之情,使得情与境浑然一体,诗人的淡泊、闲适跃然纸上,真可谓一“见”点睛。有一种“电影读书法”,就是读书的时候好像在看电影,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在脑海中还原作品中所描写的场景、人物,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种读书法既可给人带来莫大的享受,又可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人的右脑被充分地激活——想象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全脑阅读的效果必定好于半脑阅读。古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人接受知识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解,即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一个比较浅的层次。另外一个层次是运用,即不但理解,还能够熟练地运用,这是一个比较深的层次。其实,我们的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犯过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习内容一旦粗略地弄懂了,就不愿意再进一步研究它了,实际上,此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仍然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且要掌握一种技能 (譬如写作技能、运算技能 ),必须要从理解过渡到运用。学语文,开展语文阅读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运用语言。一般来说,人们掌握着许多词汇,看报、读小说都没什么问题,也能欣赏里面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可是如果让他们写或说的话,能用的词汇就贫乏得很。这是因为人们对许多词汇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运用”的层面。要想由“理解”的层面上升到“运用”的层面,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是一个好办法。
背诵是对阅读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背诵,我们当然不能死记硬背,应当用“心”去背。背诵之前, 一定要通过阅读理清文章逻辑关系, 有些文章虽然看上去杂乱无章, 毫无条理, 但是要知道,一切文章都有着它的层次,我们若是掌握了这些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可以按照梦前、入梦、梦醒几个内容来背。把课文熟练地背下来以后,别忘了过段时间要“回炉”,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够了,花十分钟的时间把课文再过一遍,可以使记忆更牢固、更长久。如果我们背诵了许多名家名篇,当游览太湖时,便会兴之所至,口诵《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看到同学受到委屈、遭到误解时,苏东坡《石钟山记》中的名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就会自然浮现在脑海中;当与同学探讨疑难问题,并得到启发时,韩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便会脱口而出。写文章时,这些妙词佳句就会从脑海里流淌出来,这样我们还会为写作文头疼吗?
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文化知识、收集处理文化信息、发展文化知识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精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而背诵是精读的一种形式,更是阅读积累更多知识的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前辈们对于阅读与背诵的十分经典的总结,告诉我们阅读与背诵具有巨大作用。
(3)略读策略。略读是与精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式,它侧重于对所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不求如精读那样字斟句酌,反复研读,而只要“观其大略”,抓其要点和精髓即可。掌握略读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阅读信息。对于教学而言,精读为主,略读为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略读不仅与精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略读是一种层次更高、应用性更强的阅读方式,人们平时阅读书报、看文件经常采用的就是略读方式。略读是在精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阅读技能,所以学生首先要打好精读基础,因为如果没有精读的能力和习惯,就开始略读,容易形成泛泛而读、不求甚解的毛病。略读时最好能集中注意力,因为集中了注意力,才能在大量文字信息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而不致遗漏掉那些有价值的新颖信息。不过人若是长时间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就很容易疲劳,此时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些,注意力不太集中也可以,虽然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收获可能不如集中注意时大,可能有一些重要的信息会被遗漏,但是总比什么都不读有益, 古人所说的 “开卷有益” 就是这个意思。也有的时候,学生对阅读内容很感兴趣,这时就用不着提醒他们保持注意力了,因为学生已经被阅读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当学生阅读的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说时,他们还用得着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吗?很显然不用,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略读时要放宽视幅。视幅指人在阅读时其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内容的一个有效幅面。在阅读中,学生若想要读得快,又不遗漏读物中的要点和有用信息,重要的办法就是放宽视幅。有的人的视幅是一个字,有的人是一个詞,有的人则是一个句子,还有的人的视幅是一行或数行文字。视幅越宽则知觉单元越大,理解越完全,略读能力也就越强。视幅与阅读材料的性质、阅读目的等有关。此外,视幅还与人的阅读能力有关,阅读能力越强的人视幅越宽,多读是扩大视幅的有效手段。略读并不是要求人一味地快读,而是要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目的灵活地调节阅读速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如果略读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特别重要的信息,这时就要把速度降下来,仔细读、认真琢磨。在略读过程中, 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们都强调了不断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不注意积累知识,就好像“狗熊掰棒子”,拣一个,丢一个,到头来所剩无几。
3.做好阅读笔记。
做读书笔记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做笔记就好像是建立资料的“储存库” ,一旦需要有关资料,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储存库”中去寻找。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笔记还能弥补记忆的不足,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人的记忆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记忆力很强的人,也会有遗忘的时候。勤做笔记,就是将读、想、写结合起来,也就是脑、手并用,这样对知识的印象自然会很深刻。做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因为做笔记必须以清楚理解书中内容为前提。通过做笔记,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问题的重点和实质,又可以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冒出新的想法,如果不随时记下来,它就会一闪而过,瞬息即逝;如果经常在笔记中记下这些可贵的“一闪念”,过后再来重温和思考这些笔记的内容,就能得到新的启示,得到成熟的完整的新见解。做读书笔记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就是在书上圈点勾画,在读到重点、难点及不能理解的部分时,用不同的记号标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便于他们以后的查阅和翻找,因为标记出来的部分会比较醒目,可以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果略读过程中遇到了有用的信息、 精彩的观点和句子,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摘录也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方式。摘录时要注意:必须照抄原文;为了保证可靠性,摘录完还要与原文核对,避免错抄漏抄;为了使用方便,一般要加分类题目,写明资料的出处,写明读物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等。
评点是另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式,“评”是评论,“点”是圈点 (即圈点出所评的词句) 。这种方法就是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精练的语言略加点拨和评议。评论内容一般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因为如果把自己的评论内容记在另外的本子上,就只是读书记录而已。
读书札记相当于读书随笔,就是随手记下各种零散的收获和想法。它不要求完整成文,且记录的内容有很强的随意性,可长可短,可零可整,这样记起来就会比较方便 。由于记得及时,又是以学生个人的感想为主,所以读书札记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除了以上几种,学生还可以采取写提要、提纲、读书心得等方式做读书笔记。总之,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可以直接记在书上,也可以记在本子上,还可以记在专门的读书卡片上。记在书上和本子上比较系统,便于以后的查找;记在卡片上比较灵活,便于重新分類和排列。到底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阅读的意图和个人的习惯来决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部分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可以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且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只有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才能做到新课标里所说的:“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