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路径研究

2019-06-15 04:54唐建民
青年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双一流建设

唐建民

摘 要:教育扶贫是高校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聚集与知识创新的主体,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智力支持、科技支撑、人才输送、资源集聚四类路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实现高校教育扶贫与“双一流”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思想;教育扶贫;“双一流”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大命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教育扶贫事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充分体现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科学思想,实现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的有机统一。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其它扶贫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聚集与知识创新的主体,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探索研究“双一流”建设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教育扶贫思想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切实提高教育扶贫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根本遵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以“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拔除穷根、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①。201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主题是“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教育扶贫,突出解决学生上学难等问题。教育扶贫思想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扶贫先扶志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要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各对口支援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更需要以正思想、纠观念、树信心为抓手,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摆脱困境的观念与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输血式扶贫”作为“外因”,必须通过困难群众的主观努力这一“内因”起作用,而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的首要前提,就是切实改变“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帮助困难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強,唤起困难群众的斗志与决心。

其次,扶贫必扶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现在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虽然表现为物质性贫困,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困难群众缺少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在此情况下,困难群众即使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钱和物,也仅仅是解一时之困,其结果往往是再度返贫,难以使困难群众真正过上美好生活。通过增长知识、掌握技术、拓宽眼界,切实增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是彻底铲除贫困土壤的治本之策。“扶志”是改造困难群众的主观世界,“扶智”则是增强困难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能力。“扶志”与“扶智”统一于“造血式扶贫”的伟大创举之中,与“输血式扶贫”相结合,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第三,推动教育扶贫事业发展是“志智双扶”的客观要求。教育扶贫既是“扶贫先扶志”的先导,也是“扶贫先扶智”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②。在精准扶贫事业中,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在贫困地区发展的相对不充分,已经成为了脱贫攻坚事业的突出短板。在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虽已基本普及,但乡村优质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设施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中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则更加短缺。

三、“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主要优势

2017年9月,教育部等部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双一流”政策同时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加主动地支撑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教育扶贫是指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大系统为主体,以贫困人群为客体,以传播知识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质为内容,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一种扶贫方式③。教育扶贫是以教育为手段,切实提升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而“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优质的智力资源、丰富的科技资源、众多的人才资源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开展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同时,参与教育扶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机遇,可以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水平提升,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首先,智力资源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最大优势。与国内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更加科学化的指导,特别是能够在发展当地的中高等教育方面提供更大帮助。同时,数量庞大、更加优质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已经成为了教育扶贫最重要的实践主体之一。高校引导所培养的人才到贫困地区就业和发展,能够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推动当地教育水平提高。其次,“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积累了数量众多、质量较高的产业科技专利与科技成果,是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主要力量,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支撑。第三,“双一流”建设高校往往与当地政府、优质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鼓励高校参与教育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这部分资源,为贫困地区的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机会,使教育扶贫真正造福困难群众。第四,物质资源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其科研成果数量大、质量高,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支撑。同时,完备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和场所和在线网络等物质资源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基础保障和高效手段。

四、“双一流”建设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路径分析

教育扶贫,归根结底是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而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关键是靠人才。目前高校教育扶贫方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高校主要通过“三下乡”活动、“三支一扶”、教育培训等途径开展④。不同类型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资源优势不尽相同,在教育扶贫中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采取不同方式开展教育扶贫。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智力、科技、人才、平台优势,提出“双一流”建设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具体路径包括智力支持、科技支撑、人才输送、资源集聚。

路径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开展智力支持

“双一流”高校学科相对齐全、人才荟萃,兼具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双重优势,特别是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政策、扶贫开发、经济管理等领域集中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平、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研究我国“三农”问题,对农村发展问题有着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国家战略制定、农业科技创新、重大扶贫工程实施等方面作用突出。

“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持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通过利用优势特色学科,解决教育扶贫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教育扶贫提供智力支持。第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战略咨询、规划编制、专题研究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持。第二,结合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资源特点和贫困现状,面向中小企业及地方政府开展咨询服务,设立多类别高校扶贫科研项目,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扶贫对策咨询,持续完善高校智力帮扶机制。第三,实施人才帮扶,创新“造血式”智力扶贫机制。着力开发创新符合农村贫困户需要的智力扶贫新模式,大胆探索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的智力培植方式,让更多的贫困户依靠智力、依靠教育,实现稳定脱贫、彻底脱贫。

路径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实施科技支撑

依托已有科技成果,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自然环境条件,“双一流”建设高校可以精准布局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有力推进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促进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第一,通过发挥技术研发优势,打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对接的平台通道,推动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让更多农户增产、增效、增收。第二,通过实施科技扶贫,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人才优势,结合地方资源优势,找准制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技术瓶颈,在当地建立科技扶贫基地,开展科普宣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为当地脱贫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第三,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面向地区现有企业以及基层群众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定制化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效增加贫困地区科技供给。

路径三:“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扶贫中进行资源集聚

首先,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有效调动校友资源、具有良好互动合作关系的政府以及企业资源,构建教育扶贫全方位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资金、物资、培训、项目等多元化信息互通,加快贫困地区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的有效對接,推动多方主体、多种资源的互联共享,引导各项社会资源向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配置,实现社会财富向贫困地区转移和贫困户增收致富。

其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扶贫。“双一流”高校可将扶贫工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激励保障机制,吸引优秀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和创业。为帮助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产品走入市场,培育成为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特色产业,应鼓励大学生创业企业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推介,与市场对接,构建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

第三,积极引导毕业生创立的企业把生产基地建在扶贫点上,建设大学生农场,让农户在参与发展产业过程中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让大学生在参与扶贫工作中提升创业能力。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毕业生创业+精准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把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连接起来,真正实现大学生培养与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

路径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扶贫中持续输送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教育扶贫的核心。“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扶贫,首先要坚持以贫困地区需求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力军,“双一流”建设高校可以系统化、科学化手段培育更多懂农村、知农业、晓农民的精准扶贫人才,使之全面掌握精准扶贫的政策、知识、技能和要求,在扶贫开发第一线发挥骨干作用。其次,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必须以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为重要抓手。“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采取在当地办优质中小学或职业学校,为当地进行师资培训或农村骨干技术人员培训,让当地优秀中小学生到高校附属中小学等优质学校就读升造。第三,通过帮扶区域特定专业招生计划倾斜与毕业生前往落后地区就业激励、保障制度构建,双向互动引导,努力提升目标扶贫区域人才质量提升,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第四,深入实施校地合作战略,加大高等学校招生倾斜力度。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片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扶贫功能。

五、结语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切实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智力支持、科技支撑、人才输送、资源集聚等路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在开展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努力服务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更好在世界一流大学群体中展示中国特色。

注释:

①胡光辉.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谈谈如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N].北京:人民日报,2017-1-23(16).

②张福伟,魏利洁.落实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N].北京:央视网.

③李兴旺,朱超.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科教导刊,2017年3期.

④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46.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2017.

参考文献:

[1]杨亚辉.教育扶贫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访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J].中国高等教育,2017(6):25-26.

[2]阙壁君.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智力支持探析[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174-177.

[3]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17.

[4]吕腾飞.浅析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形成[J].改革与开放,2018(8):32-33.

[5]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2):42-47.

[6]袁利平.论习近平教育扶贫战略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18(3):30-36.

[7]李正跃.努力开拓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J].社会主义论坛,2017(12):41-42.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双一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