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潇华
摘 要: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不论是从文学性和民俗性的层面看,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当然,陈忠实作为陕西作家,家乡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淳朴风土人情赋予了他创作绵绵不绝的动力和灵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傳递着陕西信息,方言的运用便是其中一种方式。本文就以《白鹿原》和《乡村》为例,分析对陈忠实作品中的方言现象。
关键词:《白鹿原》;《乡村》;方言运用现象;乡土情结
一、陈忠实作品中方言运用的具体原因
陈忠实出生于陕西西安东郊灞河川东岸原畔上的一个小村庄。从村子出来,往上走,是白鹿原,往下走不远,是闻名中外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再走不远,就是古来郊迎祖饯之所———灞桥。作为深爱这片土地的一位陕西作家,陈忠实在以乡村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有意识地从关中方言的宝库中撷取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汇进入他的文学作品中。这种动用方言资源的文学书写的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追朔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他在关中方言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属于自己的语言”的栖息之地。
二、陈忠实作品中方言要素的呈现形式
陈忠实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方言要素往往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引用到作品当中去。这些直接进入到文本中的方言要素大多都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在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有出现。
(一)方言要素直接出现在人物对话中
短篇小说《乡村》中,王泰来将从王玉祥那里借到的五十元交给王九娃手上时,王九娃说“差不离,五张,没麻达”。王泰来劝说侄儿“好好劳动过日月,不要胡提腾......”这些人物对话中所出现的方言词汇,是关中人在日常生活对话中经常使用的,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关中地区人民豪爽直率的性格。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这样的对话随处可见。如:①“嘉轩你咋瓜咧?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杆子河南蛋儿全是些饿狼二毬,杀人连眼都不眨。你是个明白人咋能硬顶硬碰自己吃亏?”②“没啥大麻达倒塌不了!”以上例子部分的方言词汇都是直接出现在小说人物的对话中的,如例①中出现的“咋瓜咧”和“二毬”,前者是指一个人太老实,后者指有些人做事不计后果;例②中的“大麻达”是指某件事或者人没有什么问题,一切正常。这些在人物对话时所使用的方言词汇,可以使读者能更加体会到关中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魅力所在。
(二)方言要素直接出现在叙述语言当中
在陈忠实的作品中其方言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语言中,但也不排除它在叙述语言中会与普通话在同一句话、同一句段中出现。如:①川塬上下那些被树木笼罩着的村庄,人家生产队里的干部也不知是咋样产生出来的。②朱先生穿着泥屐在村巷里叮咣叮咣走了一遭,那些躲在树荫下看守粮食的庄稼人笑他发神经了,红红的日头又不下雨穿泥屐不是出洋相么?例①选自《乡村》,“咋样”的意思是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品行怎么样;例②选自《白鹿原》,“洋相”是指一个人出丑。
三、陈忠实作品中方言词语的选用及其表现功能
陈忠实作品中表现力强的方言词语有:方言名词、方言动词、方言形容词等。从阅读陈忠实作品后我们可以发现,陈忠实在挑选方言词汇进入到小说作品中主要是侧重于方言词汇的两大表现功能:一是文化表现功能,即在方言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文学表现功能,即方言词语本身就含义丰富,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一)方言名词性词语的选用及其表现功能
在陈忠实的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且表现力强的主要是那些一般方言名词,
这些方言名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生动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乡土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1.方言人名或人物绰号
①他没有费多少心思就给孩子取下马驹的乳名,正如他的父亲给他取过拴狗的乳名一样的用意,越是贵重越是值钱的娃子越取那种丑陋的名字才更吉利。“马驹”体现出白嘉轩对于自己第一个儿子的喜爱。在关中,类似这样的“贱名”很多,都饱含着付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②李相就对笑得失了声的王相说:“黑娃是个瓜蛋儿!咱们得给他启蒙。”这句话中的“瓜蛋”虽说是当时两个麦客对黑娃的嘲讽,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黑娃从白鹿原出来刚开始谋生计的那种老实和单纯,从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关中人身上那种质朴的品质。其次,这句话中的“相”在关中地区的城镇和乡村把被雇佣的工人、店员长等都被称为“相”。在作品《白鹿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方言名称,如: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在关中人的认知里文化程度高或者教书的人都被称之为“先生”;其次,还有“勺勺客”“麦客”“乡党”等称谓,前两个是对职业的称呼,“客”这个字意思为外来的人,看似是褒义词,但是在关中地区这个字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2.方言地名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带有
强烈的地方色彩。通过对地名的考察,可大体了解一个地方的独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性。在《白鹿原》中出现的“川塬”“西原”“南原”“北原”以及“白鹿原”“滋水县”等地名均来源于关中地区,其中这些地名也都真实反映了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地形条件;再比如《乡村》中出现的“小王村”和“大王村”,这两个地名也充分反映了关中人取名的方式,根据居民姓氏进行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在关中地区几乎随处可见,真实的反映出了关中地区的命名文化。
3.方言物名
陈忠实作品中有很多种类的方言物名,这些方言物名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饮食习俗等,如《白鹿原》中的“炕”“打麦场”“包谷”等。此外在他的短篇小说《乡村》中也大量出现了具有关中特色的物名,如“架子车”“厢房”等。“架子车”也是关中人出行时一种用来拉货的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人力来拉或者动物来运输;“厢房”是关中人对自己居住的屋子的名称,也可根据方位分为“东厢房”“西厢房”。这一系列独特的关中方言词汇使我们能更加切身的体会到关中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其独特的饮食习惯。
(二)方言动词性词语的选用及其表现功能
陈忠实作品中表现力强的方言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方言動词,一类是熟语类方言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关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富有特殊的文学表达效果。
1.一般方言动词
陈忠实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动词及短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关中方言的意蕴。如:①每天午饭后他都要歇息那么一会儿,有时短到只眨一眨眼眯盹儿一下。②“嘉轩兄谝什么闲传。”③鹿兆鹏喊:“嫑撂嫑撂。”“眯盹儿一下”和普通话中的小憩一会为一个意思;“谝什么闲传”是指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嫑撂嫑撂”在关中方言中指不要扔的意思。
2.熟语类方言词
陈忠实除了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方言词汇还大量的运用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方言熟语,熟语类方言词着重反映人们的性格特点,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如:
“人说泼出去的水推到了的墙---难收难扶。”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去找冷先生商量换地的事情时,冷先生这样说。这句熟语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决定好的事情或者说出去的话没有反悔的余地。文章中运用熟语进行写作的地方还有很多,再比如:白赵氏给自己的两个孙儿买吃食时,白嘉轩这样劝说他的母亲:“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这句话是白嘉轩劝自己母亲不要惯坏孩子的,同时这句话也将白嘉轩对自己孩子的爱充分体现在其中。“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的银钱是催命鬼”这句俗语体现了关中地区房子、土地以及金钱这三者在关中人心中的不同地位,也充分体现了关中地区长久以来的农耕文明。在《乡村》中,轮到王泰来坐庄当村领导时,他这样说:“打墙的板,翻七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某件事或者某个人需要经过来回的琢磨才能得到好的发展。从这句方言俗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村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打七下”这种行为已经对老百姓来说见怪不怪。
3.方言形容词性词语的选用及其表现功能
方言形容词性词语作为方言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陈忠实的作品中也被大量使用。如:“我跟鹿三哥睡马号去,免得睡在一起活受罪”。“你哪儿不滋润?有病了?”《白鹿原》中嘉轩说,前者“活受罪”是形容明明活着同时也可以干某些事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却不能做时人内心的感受;后者“滋润”在普通话中有三种意思:其一表示湿润,不干燥;其二表示用食物或者营养品供应;最后一种是表示浸润,或者时某种东西湿润。但是在关中方言里表示的意思是生活的是否舒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关中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明显的差距和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在其作品《乡村》中,类似于“差不离”“没麻达”这种形容事情做的怎么样的形容词性的方言还有很多,这类方言的使用使得其作品也更加富有关中风味。
四、结语
陈忠实在他的作品中引用方言要素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更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于方言的情感,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艺术追求都显现出了他对于方言的热爱。陈忠实作品中的方言土语,即为作品增色添彩,又通过他的作品使得关中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1[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2]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于新鑫.浅谈《白鹿原》中的陕西关中方言[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02期.
[4]孙阿利.陈忠实作品中关中方言词例释[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