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六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在中国,若论给人的一生打下很深烙印的制度,鲜有能和高考相提并论的。高考制度的任何变动,也都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心。
從2014年开始,国家启动了被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一次招生制度改革。从北京、上海的试点开始,目前已经有了两批次的试点省份。这次改革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我们每个孩子的命运带来重要影响。
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服从于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那就是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痼疾(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这个基本方向面前,高考显然是那根至关重要的“指挥棒”。围绕这个基本方向,高考从录取科目到录取方式等都在发生很大变化。
对一项正在推进的重要改革,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我们还要有足够的审慎,毕竟高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那么,除了对于改革具体内容的深入考察,对于高考中各种现象(比如高考移民、“衡水中学模式”等)仔细还原其本真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对改革方法论的把握。有了41年来的各种改革经验,有了过往的大大小小的高考改革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高考改革,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改革方法。
首先就是顶层设计和分省试点相结合。2014年以来的高考改革,既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又有分批次的分省试点。顶层设计给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措施,分省试点进行探索。顶层设计和分省试点,两者不可或缺。过往的教训是,没有顶层设计或者过于粗疏的顶层设计,只是某个省份单兵突进,反而容易出现改革的反复,被家长认为是折腾。比如有的省份在考试科目上的变化,因为某个学科的弃考太多,最后导致了录取数量的下降。
其次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考制度不是一次考试,而是一个包含从命题、科目到录取的系统。任何一个重要环节的变动都需要其他环节的相应变动,才能发挥出期待中的效果。比如考试科目的变化和高校录取方式的变化,短期内两者做不到同步,需要一个调适的过程。但需要防止的是,容易改的先做了,难做的一直没有突破,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是坚持公平的价值取向。新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很明确,即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全面发展,第一条是促进公平。事实上,新高考的减少、规范高考加分,调整和规范自主招生,减少相对落后省份的录取率跟全国平均录取率的差距,以及照顾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等,都是为了促进公平,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有意思的是,高考的最敏感之处就是公平,而高考制度一直以来维系公平感的主要手段就是分数—多一分可以暗自感到幸运,但少一分的人也无话可说。“唯分数论”之所以难以破除,就是因为它维系公平感的功能暂时无法被替代。
这是“高考时刻”,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