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 要: 古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不仅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还有通过诵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由一首诗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更多的文化思想,并将古诗文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让经典诗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丰富知识,修身养性。
关键词: 古诗教学 丰富想象 拓展思维
小学课本中推荐的优秀古诗,学校校本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大多意境深远、构思新颖,特别适合小学生品读鉴赏、感悟真谛。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加上近几年学校开展的“一诵一读”活动,我经过探索、尝试、积累,总结出了几点引导学生诵读和理解经典诗文的方法,让经典诵读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交流,共同提高。
一、品味芳香,领略意境
欣赏品味,其实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形成的个体认知、体会、玩赏的审美活动。所以,古诗文欣赏和品味应该是以审美为主旨的有感知、理解、体验、想象等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参与的过程。
1.尊重不同理解,巧妙点拨引导。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虽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对形象有所丰富,有所损益;但读者的这种想象与联想终究要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或生活画面为基础,而不是脱离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进行”。上述理论启发我:小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应该是他们同诗文之间的自然融合。是学生和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平等对话,是学生和诗人之间的个性交流。学生完全拥有这种“对话交流”的主动权,拥有对古诗文多元理解的权利。值得重视的是,自由放任学生和文本、诗人对话,盲目任意自主理解是不可取的,那样只能不自觉地丢失古诗文的艺术内涵和情感魅力。所以,在诵读指导中,我既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又加以巧妙的点拨引导,轻松、愉快地引导学生感悟诗情。例如:上学期教学诵读《江畔独步寻花》这首古诗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其中一个要求是通过查资料搜集诗人杜甫的相关资料并写在书上。学生汇报诗人资料时大多集中在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上:诗人杜甫饱经离乱,寓居在四川成都,并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于是,春暖花开时节,他一个人在江边散步赏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学生汇报完,我又简介了杜甫的生平。虽然三年级孩子在感悟诗情方面才刚刚启蒙,但我认为越是开始,越要让他们学会结合资料感悟作者写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在理解诗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说,他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说明作者很喜欢春天;有的说,他感受到了花开得茂盛,蝴蝶、娇莺很美,诗人热爱大自然;还有的说,他感受到了作者非常愉悦的心情。在这里,我接住话茬,让他说说原因时,他说,老师,刚才你说了,杜甫写这首诗之前生活非常困难,连房子都没有。他住下之后,在江边散步时才写下这首诗,所以我想他的心情一定很好。我欣慰地点点头,肯定了他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并在全班强调,在以后古诗学习中要学会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这样感悟诗情,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在感悟诗情方面,我们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诗境,在“移情入境”中点播,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让孩子们有新的收获。
2.纵横多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
学习的迁移性是现代学习理论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策略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前面的學习能够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正面效应,运用掌握的方法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在古诗文诵读指导中尝到了这种方法的甜头。
例如,指导诵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由于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因此我引导学生复习朗诵李白的《赠汪伦》,并布置学生搜集自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当然后面这几首诗中,除了李白的《赠汪伦》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学生很熟悉之外,其他几首都不熟悉。于是,我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资料自己理解诗意,在汇报交流时说明白这些诗都是送别诗,其中的名句流传千古。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在师生齐吟共赏佳句的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了诗情,还通过搜集资料拓宽了学习范围。既掌握了方法,又丰富了知识。
二、解读诗文,丰富想象
无须我赘述,诸位都知道,一般古诗中描绘的景色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形成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这种美的意境能使阅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果能引领学生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那么这些意境就能成为学生创作的源泉。
1.与诗人对话,道真情实感。
我常在诵读理解诗文之余给学生讲述诗人的生平故事。如“诗画相通、隐居田园”的“诗佛”王维,“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诗仙”李白,“安史战乱中的忧国之士”的“诗圣”杜甫,“报国无门、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诗人之所以名留青史,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其他文人没有的独特气质。诗人的背景故事感染熏陶并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跨越几千年的时空界限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感悟诗文。如学生诵读王维的《竹里馆》时,不难体会诗人寄情于山水、陶醉于音乐的情怀;如果品读陆游的《示儿》,就不难感受诗人至死不忘的爱国情怀;拜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不难领悟李白乐观、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引导诵读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畅谈对话。
我国古诗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后,其思想情感便能与诗人的喜怒悲愤、爱憎喜好达成共鸣。如读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让学生即兴交流“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我想说——”;读了王安石的《元日》,我即引导学生畅谈除夕之夜万家团圆的真实感受——;读了白居易的《鸟》,我激发学生思考“‘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对我们今天的启迪……”等。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畅谈中产生对美景的赞叹,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节日意义的回顾,对情感的体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2.返诗入境,描诗情画意。
我常常在学生吟诵品味、分析意境、明确内容之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领略古诗的深邃意境,描绘古诗表现的诗情画意,表达的意情理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江畔独步寻花》之后,布置学生根据诗意和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可以加上环境描写和诗人的心理描写,以及自己的感受。在写之前,先引导学生说,说得不具体,其他同学补充,最后再动笔写,要求写得生动、形象。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惊喜:有一天,杜甫一个人在江边散步。春天来了,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边开满了许多花,花儿多得把花枝都压弯了。杜甫刚要去摘几朵花,发现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几只黄莺在树枝上叫着,杜甫见了,高兴地笑了。这难道不是学生自己描绘的诗情画意吗?
三、积累活用,拓展思维
1.巧妙设计练习开展意义识记。
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古诗词名言佳句的机械记忆,我想方设法搜集各类资料,或者自己动脑编写一些便于意义识记的练习,诸如:描写荷花的古诗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描写音乐的古诗有王维的《竹里馆》和杜甫的《赠花卿》;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孟浩然的《春晓》和贺知章的《咏柳》;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詩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白的《静夜思》;表达送别之情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等。同时,我还布置学生每天积累一首诗,每周汇总一类诗,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诗词量。
这样归类识记使学生不仅记住诗句,而且明白哪种诗表达什么情感,有利于诗文感悟和理解。
2.活化运用于说话写文中。
古诗文活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较难的技巧,不过我总喜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适当给予“活用”的典范。例如,在学生写有关思念家乡的习作时,引导他们用相关诗句开头或表情达意,为文章添彩。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我们碰到伤害鸟类的知识点时,我会说:劝君莫打枝头鸟,学生马上说:“子在巢中望母归”;当有的同学学习不努力,你会劝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古诗活用让我感受到古诗教学焕发着独特的生命魅力,中华经典韵味无穷,我把这些美丽的“只言片语”采集起来,收藏在我的教学点滴中,无论对学生,还是我自己,都是一种享受。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韵味深远。几千年来,代代相传,要想让这些诗文自然地、主动地“潜”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借助自己的认知特点去理解、去感悟,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和智慧引导。教学不只是字词的书写、诗句的背诵,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美丽的文字走进我们的心田,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相信,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定会绽放异彩,相信语文课堂一定会绽放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卫兵.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情感读本,2015(32):70.
[2]刘宾.对情景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相关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