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

2019-06-14 08:31柯妍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音乐表现扬琴

柯妍

摘要:《林冲夜奔》是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教授于1984年根据昆曲《林冲夜奔》中的音乐元素创作而成。作品的题材与构思,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角度,探求具有民族神韵的音乐思维方式,在运用昆曲音乐的腔韵同时又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手法,并通过使用双音琴竹,山口滑拨,滑抹摇拨,半音变奏,多声织体等创新技巧,使乐曲充满了戏剧性和英雄气魄。该曲既涉及诸多难度较大的扬琴演奏技巧,又对演奏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主要从音乐表现和演奏技法这两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扬琴;林冲夜奔;音乐表现;技术技巧

前言:

《林冲夜奔》的故事出自小说《水浒传》的第十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在传统戏曲中,《林冲夜奔》讲的是:林冲因为得罪权贵被陷害而含冤入狱,但权贵们还是不放过他,欲将他置之死地。于是设下阴谋诡计,在宣判充军后派他去看守军用草料场,打算夜里放火,即使不能把他烧死,也能以更重的罪名陷他于死地。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使林冲的忍让达到了极限,他抛去幻想愤而反击,杀死仇敌后连夜投奔梁山。这一段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突出、戏剧性强,一直是各种戏曲、说唱表演艺术编选写剧本的好材料,以此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不止一种,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只是其中之一。作曲家汲取昆曲和传统戏曲音乐的音调和手法,恰当地应用了扬琴的多种技术技巧,写成这一部带打击乐伴奏的扬琴独奏作品。

这首乐曲的题材和音乐素材都充满戏剧性,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戏曲风格,无论是乐曲的结构、旋法、句逗、“呼吸”都融合了传统戏曲表演的元素。乐曲的情感表达十分细致,对演奏者的音乐表现能力要求很高,其中涉及扬琴的具体演奏技巧很多,重点的有“双音琴竹”与“滑音指套”的使用;“滑抹”与“摇拨”技巧的运用,以及借风雪呼啸的音响效果表达内心不平静的快速半音音阶的弹奏技巧等等。因为技巧多,在练习时我们特别容易沉溺于技术而忽视音乐内在的表现。实际上曲中涉及的所有的演奏技巧都是为情感的表达而设计的。

此外因为乐曲的特殊风格,如果演奏者不熟悉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和表达方式,演奏时就会很容易摸不着头脑,所以,演奏这首乐曲之前,可以通过多听一些昆曲或京剧的音乐,观摩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来获得形象的联想。乐曲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故事情节来安排的,分为“引子”、“愤慨”、“夜奔”、“风雪”和“上山”五个部分。按照作者“起、乘、转、合”的意图:“引子”应为“起”,“愤慨”为“承”,“夜奔、风雪”是“转”,而“上山”为全曲之“合”。按先后顺序讲述如下:

一、引子

乐曲开始的引子,汲取了京剧打击乐中强烈的节奏变化和力度变化,来表达内在情绪的手法,一开始就把一个困顿英雄的形象突显了出来。带装饰的低音使用“起鼓”那样的节奏,一击而起,留有余韵,并与大鼓相呼应渲染出乐曲特定的气氛。双音琴竹的应用,使音响更加丰满,强劲有力地引发出音乐主题。这样的音乐气氛不是仅凭音量变化就能做到的,演奏时不妨想象一下戏曲中林冲出场的程式化表演,从内心感受出发,使击弦的力度与弹性恰到好处,这里每一击都要低沉浑厚,震撼人心。

在演奏引子时,大幅度的力度变化是表达情绪的关键。从技术上说大幅度快速力度变化的关键是发力点的不同,这里要求我们指腕、腕臂等结合的方式要配合得好,要充分运用小臂的力量控制,触弦后回松的速度要快,弹奏单、双音时要注意换用不同的触弦角度。轮音要“密”左手音比右手的音“稍强”,因为左手的音全是高音和主旋律音。

演奏中“气息”的控制和应用是表达音乐情绪的非常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强烈的情绪转换时。例如引子部分的第一、第二拍,演奏时要有一种积郁很深,势必喷发而又强行抑制的情绪,气息应尽量下沉,呼吸支点也相应下沉,运用“屏息”使這两拍之间略有停顿,再逐步进入高潮。这小节是根据戏曲武场打击乐的节奏型而借鉴来的,因此它又极富余戏剧性,它给我们的印象,仿佛是在舞台上:林冲踏着鼓点,从慢逐快,一步步从后台走出来,他目视前方,越走越快,在舞台上快步走着圈场,,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此小节时,应将气息的运用与音乐表现相结合。在第6小节中,前4拍是爆发性的,第4拍上突然收住应用屏息拉长“气息”转换情绪,待余音消失后,以轻柔的动作和极弱的力度,慢起,渐快渐强地弹奏下面的音型。这样的技术处理可以较深刻地表现林冲英雄困顿的悲愤心理。

乐曲中有多处无限反复,那是借鉴的中国戏曲音乐旋法,有的“无限反复”实际上是在一个音的变化装饰上做文章(如3至5小节),这样的地方要学习京剧板鼓的表达方式,在速度和力度中寻找音乐表现的张力,刻画林冲那种“叩天问地”的心情。引子的结尾带有了“叹息式”的性格特点,最后结束在慢慢消失的和音长轮音上,为乐曲的第一段的音乐情绪基调做了铺垫,叙事的段落于此才正式拉开。

二、愤慨

“愤慨”的慢板是一段抒情性的音乐,这是一段对林冲内心世界的音乐描写。它和一般抒情段落的不同之处是:音乐叙述了林冲经历家破人亡,身负不白之冤,英雄无用武之地,悲痛而又无奈的心情。演奏必须有古典的韵味,虽慢却不能拖泥带水,轮音的音色要凝重浑厚,保持稳定深沉的呼吸。。高音区反竹的模仿,奏出的音色带有一种琴弦的金属声,这一技巧的使用在为乐曲增添了凄凉色彩的同时,也是对林冲人物内心世界悲哀的表达。

在慢板这一段中,装饰音是模仿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下琶音的音响感觉,采用下行三音列来装饰旋律音,使乐曲更具有传统戏曲的韵味。整个慢板的感情基调是压抑的,从C调转到F调,同样的主题旋律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音响效果越来越丰富,张力越来越强,情感积蓄一触即发。慢板的最后作曲家运用了泛音的演奏技法,它朦胧淡雅的音响效果,既把主人公的悲惨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将他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真实地展示开来。这一段的末尾饱含着悲惨、悲伤、悲愤、忍耐等多重情绪,作品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夜奔”。

三、夜奔

夜奔(小快板):全段共分四个音乐层次:第一层次前四十六小节: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稳健的步伐和坚定的信心。在速度上要求稳,不渐快,在力度上则要有一个渐强的过程。演奏时左手旋律声部节奏短促,右手起一个铺垫作用,给人一种走路的节奏型低音。由每个小节的两个音变为四个音,使节奏越来越紧迫,以此表现林冲渐快的步伐:由“走”变为“快走”,音区一步步向高音发展,乐曲情绪逐渐高涨。第二层次第四十七至七十小节调性转为 G 大调,在速度、力度上有一个渐快、渐强的趋势,“鱼咬尾”旋律环环相扣、步步紧跟,使“翻山越岭”的场面跃然于琴弦之上。第三层次七十一至八十四小节是第二层次情绪的延续,随着右手低音的不断强化,音乐内在的张力逐步凸显。与此同时,左手还需保持持续音的力度,形成清晰的旋律线条。紧接着,在由模进转入第四层次过程中,为了将音乐推向高潮,速度、旋律的密度逐渐提高,并用快速的一、三衬音来为乐曲增添了浓重的戏剧性色彩。衬音是扬琴的传统演奏技法,尤其适合快速演奏,并能使旋律线条流畅,清晰。此处整段衬音恰到好处地将演奏逐步引向高潮,从而为下一段“风雪”做了铺垫。

四、风雪

“风雪”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乐段,简短的主题乐句和大量的半音进行,表达了风雪交加的环境和人物内心的兴奋紧张,力度变化复杂又要衔接自然,演奏上必须熟练自如,不能有半点模糊之处。

段尾的“滑音摇拨”把风雪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呈现出风雪交加的黑夜和寸步难行的天气。演奏这段时,力度要从前面的强烈减至PP,减弱时要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不留痕迹地进入下面的“摇拨”,如处理不好,摇拨就会显得很突兀。在前一段转入滑音摇拨时,演奏者心中不能留下表现的“空白”。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瞬间,演奏者应迅速带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转,用竹尾在高音码左边第一音位上摇拨设定的音,摇拨时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连续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紧凑、尖锐,力度与速度不断加强加快,衔接着前面的风雪漫天的感觉,并把这种情绪推到最高点。在打击乐鼓声的掩盖下,演奏者迅速换上双音琴竹准备下一段的演奏。

在这样技巧性很强的段落,更要注意乐曲的表现,一定要把技术的熟练应用和乐曲的表达紧紧地结合起来,要知道没有熟练的技术就谈不上表现,而单纯的技术是不会有音乐感染力的。

五、上山

本段是主题再现,是全曲的结束部分,着力表现林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见到了光明,令人心旷神怡。作品中的“再现”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復,英雄悲壮的主题再次得到升华。这里再次使用了双音琴竹,主题旋律是用双手同时奏出,右手穿插伴奏,再加上打击乐的气势,使得音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色彩。乐曲此时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情绪特点,充满英雄气概。全曲的尾声也是在浓重的戏曲音乐色彩中进行的,演奏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将扬琴的演奏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项祖华.《项祖华扬琴作品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音乐表现扬琴
浅谈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平衡
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平衡
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平衡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论二胡弦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