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霖
摘要:本文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舞蹈专业为例,根据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凸显的“缺乏适合专业教材、教学模式落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建设符合专业实际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维模式、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课程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突出问题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25-02
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学校舞蹈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形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有健康身心、有文化底蕴、有精湛技艺、有创新精神和有发展潜能”的“五有”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开展教学改革,积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一、主要突显问题
(一)教学课时不能贴合实际需求
目前,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每周安排课时为4课时,按一学期18周教学课时安排,每学期课时合计有72课时,72课时中要完成一个民族的民族舞民族地域和人文知识和掌握自身动态的运用。同时,加上学生基础较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民族民间课程教学进度就很慢,使用72个课时的学习去掌握一个民族舞蹈难度就非常之大。所以,教学课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教材不符合专业实际
通过教材是获得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充分理解民族舞蹈的重要手段,采用以教学大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开设舞蹈教学的教材是相同的。目前,学校教材选用是专业舞蹈院校编写的教材,教材适合综合素质条件较高的学生,这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教材于2004年9月出版,如今舞蹈人才市场需求产生了较大变化,教材的内容存在滞后。同时,在教学当中,舞蹈教学呈现出“弃用”教材的局面,使得当前民族民间舞教材陷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1]。
(三)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学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基于以教师传讲为主导,教学方法主要以封闭的课堂讲解为主,采用教师讲授基本的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后,再对具体的舞蹈动作进行拆解分化,开展讲解和示范教学,而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际动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内容过于单一,这种比较陈旧的方法很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进而很难激发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不适合我们专业学生的现状。
(四)教学思想陈旧
学校的专业教师是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学思维的大部分已经趋于固定化,教师采用以前接受到的教学模式培养自己的学生,这种习惯性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很难有改变和创新。加之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机会较少,接受到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思维不足。
(五)教学过程中民族文化融入不足
目前,教学中过于重视舞蹈动作的教学,甚至只重视这个教学,教师没有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的具体文化特点进行讲解和传授,学生没有了解到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之间的关系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只能是依葫芦画瓢无法学习到其精髓,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空洞化,民族文化没有能够真正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从而导致我们舞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课程内容与民族文化脱節,学不够用,技能与文化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舞蹈背景的民族文化不强,无法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而导致舞蹈市场这方面人才严重不足。
二、解决存在突出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
将民族民间舞蹈入心入脑是首先要解决的思想问题:首先,要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的宣传教育和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其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对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增加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课时,以保证教学的时间。再次,立足课堂,抓好学生实践教学,深入开展身心健康教育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培养学生有健康的身心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建设符合专业实际的舞蹈教材
首先,选用符合专业实际的舞蹈教材。由专业组织建设一个专业教材开发团队(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水平的课程研究专家和职业经验丰富、具有不同企业背景的实践专家),深入民族民间舞蹈发源地和舞蹈人才的岗位进行调研,编写符合专业实际的舞蹈教材,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舞蹈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我们传统的单线教学方式,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营造有趣、紧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首先,一切从专业实际出发,注重在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实际能力、学校目前的教学情况。其次,运用“元素教学法”(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舞蹈动作分解成元素性动作后进行强化训练)、“短句教学法”(将舞蹈元素通过风格动作串联和组合起来,安排成连贯性的短句,让学生板块联系,反复训练)、“表演性组合教学法”(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较强的组合中区训练)等教学方法。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视频等形式来展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具体形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欲望。最后,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舞蹈教学团队。通过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的热情,促使其积极致力于相关的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精湛技艺的人才。
(四)改变教学的思维模式
基于舞蹈教师教学思维的较为落后的特点,要转变舞蹈教师的思维模式,以先进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培养有创新精神和有发展潜能的舞蹈人才:一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各层次学术活动和业务培训,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水平。二是加强舞蹈教师与民间优秀舞蹈艺术团体或者个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既可以提高舞蹈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认识,还能转变舞蹈教师教学的落后思维模式。三是建立专业学习型团队。努力打造一支“会业务、懂内行”的师资队伍。通过学习分享、组织研讨等形式的活动,融合和吸收更符合专业实际的教学理论,更换大脑的“内存”,提高教师的学习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民族文化传承和课程融合
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及观念,形成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2]。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内涵的理解,强化培养有文化底蕴的舞蹈人才。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教育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教师要先让学生认识到要学习民族的主要特点和民族文化习俗,并区分了解各民族的差异。二是教师可以将一个具有民族代表的民族元素带到教学课堂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情境中,以此增加理解。三是通过举办把民族文化进校园、把民间大师带进课堂、民间“采风”等形式,聘请来源于民族大师和相关高校专家到学校开展舞蹈知识指导讲座,走出去深入各民族地区亲身感受,丰富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和学习动力,将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课程之间搭建起桥梁,促进不融合下的有机融合。
(六)利用社会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需要多积累舞台经验,多接受观众的检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在表演艺术专业群“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提出介入式、竞赛式、项目式。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架起了社会和高校合作的桥梁。现在舞蹈教学越来越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能使学生到行业一线锻炼,帮助学生积累上台经验,提升了展演水平。通过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的实践操作,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舞台表演契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基础技能,积累更多的一线行业企业经验。同时,社会可以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挑选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充实到社会文化建设群体中来。
三、结语
经多年的发展至今,就當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进展是不顺畅的,不能适应学校舞蹈事业的要求,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专业教师,应当转观念,强探索和研究,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知识和人的发展规律,以建设特色精品引领发展方向、夯实发展基础、激发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喆.浅谈高校民族民间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7,(02):99-101.
[2]蒋荆子.论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2,(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