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热播”为何插曲“遇冷”之探讨

2019-06-14 09:39张临台
艺术评鉴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影视剧

张临台

摘要:对于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影视歌曲几乎伴随着大家成长,甚至一首歌曲就能让他们知晓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插曲久经传唱后影响着他们的点点滴滴。而如今,我国电视剧产量高、主题曲、片尾曲众多,但流传开的却微乎其微,本文即针对这种影视剧“热播”而其插曲“遇冷”的现状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影视剧“热播”   插曲“遇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005-02

如今的电影产量不小,电视剧生产更是一年高达数万集。这些影视作品几乎每部都有主题曲、片尾曲和插曲,但是几乎都没有得到流传。可以说当下影视剧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其传播手段和社会影响力都远远大于过去,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又登场,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但能产生影响力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的影视歌曲作品却几乎没有。

一、一部影视剧唱红一首歌的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前,电影插曲就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可谓家喻户晓;田汉和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成为了我们的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电影插曲,成为了几代人重要的精神食粮。比如影片《上甘岭》的《我的祖国》就是一首不朽之作,至今深受欢迎;《红日》的插曲《谁不说爱家乡好》、《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海外赤子》的插曲《我爱你,中国》等等,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影视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产业迅猛发展,随之而出的插曲得到快速传播。《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让老人孩子都能够哼上几句;《红楼梦》里的《枉凝眉》唱遍大街小巷;《西游记》的《敢问路在何方》成了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每一部收视率高的影视剧的主题曲或插曲都会成为大众喜爱的经典作品,同时慢慢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最近笔者偶然看到央视音乐频道《影视留声机》栏目,看完后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并产生共鸣的,还是那些经典的影视插曲。当然,这也不排除自己孤陋寡闻的因素。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个栏目才知道,有几首传唱度较高的歌曲它们原来都是影视剧插曲,像王菲的《传奇》,应该说是很有影响的一首歌,也曾在春晚上演唱过,它原来是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中的插曲;孙楠的《不见不散》,是同名电影《不见不散》中的插曲;时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因为爱情》,是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插曲;还有一首广为传唱的《精忠报国》,竟然是电视剧《三少爷的剑》中的插曲。由此说来,近20年优秀的影视剧插曲也是可圈可点的,只不过与影视剧本身的产量实在是不成正比罢了。

二、影视剧插曲遇冷的原因分析

我们必须承认,影视歌曲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很难见到一部影视作品立即带红一首歌曲的现象了。当然,可能有影视剧产量过大,让一些优秀的影视插曲被淹没在片山剧海之中,但如今影视插曲遇冷或者说不流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更多的影视插曲要么缺乏优美的旋律,要么缺少感人的歌词,要么不符合老百姓的欣赏习惯,总之不能真正唤起广大受众的共鸣。

20世纪80年代左右,港台的影视作品逐渐传入,这些影视剧里面的音乐风格对国内影视音乐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作品歌词优美、音域窄、节奏舒缓、旋律上口,易学易唱。给我们的很多影视歌曲作者带来了启发,比如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驼铃》、电视片《三峡传说》的《乡恋》等在音乐创作上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旋律变得舒缓,音域摒弃了过去高亢的类型,开始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受到人们的青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视插曲随着影视播放迅速走红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像《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宅门》等电视剧,在当时都很火,收视率也高,但其主题曲《故事就是故事》《百姓的事儿牵着走》等的传唱度已经没有以前的影视剧那么火了。后来的像《《康熙王朝》《闯关东》等剧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家园》等完全没能流行开来。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插曲也乏善可陈。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等作品的名声很响,遗憾的是没有出现一首能够广为传唱的经典插曲。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金粉世家》的片头曲《暗香》,受到人们的喜爱,传播也较广泛,也让沙宝亮红了,但这样的电视剧插曲实在不多。

再来看近年的热播剧《甄嬛传》《人民的名义》《如懿传》《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及近期的热播剧《大江大河》《知否知否》等,里面的插曲也是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其实这些影视剧本身都有不错的收视表现,但其插曲几乎都没有传唱起来,换句话说也就是没能被大众所接受。

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音乐创作的风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问题。如《甄嬛传》的主题曲《红颜劫》的歌词就很有意境:“斩断情丝心犹乱,千头万绪仍纠缠……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这一部长达50多集的大剧,歌词极具人生哲理,但其歌曲的旋律并没有打动人心。再看《潜伏》这样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谍战剧,其主题曲《深海》使用的是苏联歌曲《神圣的战争》的音乐旋律,只是把歌词进行翻译,可见显缺乏我们民族的气质,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得以传唱。

其实,音乐就是人的情绪的表达,有了优美的旋律、优秀的歌词加上好的演唱,它就能够迅速被听众所接受。前面谈到的央视音乐频道《影视留声机》栏目播出的《传奇》《不见不散》《因为爱情》《精忠报国》等,都是影视插曲遇冷后的作品,它们为什么能够被广泛传唱呢?除了像拥有王菲、孙楠这样的知名歌星的因素外,分析其歌词和旋律,无论娓娓道来,或是激昂呐喊,总之是听起来悦耳,唱起来顺口,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生活感受。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文字、书法、服装、建筑、音乐等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符号和印迹。特别是中国的语言,其声韵的“平仄上去”就是歌唱的基本旋律感觉,加上节奏的艺术化处理,就是符合中国人说话习惯和语音语调的歌曲。如果为了所谓的国际视野,过多的被外来的东西所左右,象那种念经式的、rapo式的东西用得太多,就会背离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那肯定会影响作品的传唱。

三、受众的变化与大众审美的坚持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视观众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影视歌曲的创作也应该兼顾受众群体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喜好。

20世纪时期广大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都是比较单调的,看电视几乎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收看各种电视节目成为大家的追捧。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卡拉OK、VCD、DVD、MP3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互联网的变化发展,提供给人们选择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呆在家里等待看电视的人也越来越少。

影视剧作品的观众群体的这一转变,似乎也没有引起影视剧歌曲创作者的重视,没有把电视机前的观众作为主要关注对象,不问什么题材,音乐风格都是以潮为主。如《闯关东》的主题曲《家园》不仅采用了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和演唱,而且还在《东北摇篮曲》的主旋律下加入了rapo这一纯现代的音乐表现形式,这失去了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剧的意义。要知道,根据电视的受众群体来看这就会导致影视剧的插曲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其结果就是一部五十集甚至更长的连续剧,尽管每天连播几集,但再也见不到当年《渴望》播放时万人空巷的场景了,更是再也见不到《好人一生平安》广为传唱的现象了。

笔者以为,影视插曲的创作,首先要关注观众群体的变化,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大众审美习惯。众所周知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最终是由不同受众依据自己主观的愿望及需要来完成,它主要依赖于每个人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知晓度,以及对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說,它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

影视插曲发展至今,很明显的特征是不少作品颠覆和打破了人们过去的传统审美习惯。如今我们听到的影视歌曲,其演唱基本是以通俗形式占主导地位,那些外来极具个性的演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受众的接受和喜爱,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四、结语

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创新,需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需要百花齐放。但任何创新,都不能只停留在生搬硬套上,在追求个人艺术创新和审美意愿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如何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相结合,要兼顾到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需求。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同,也才能得到广泛传唱、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影视剧
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剧中的传播困境与创新研究
“超前点评”折射“水军”控评乱象
就该给影视剧戴上『烟草过滤嘴』
郑晓龙:希望台湾影视剧发展起来(关注两会)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别再让影视剧乱“吃药”
影视剧“抱团出海”要坚持质量为王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美貌催眠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