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音画》的调式分析及音乐表现

2019-06-14 09:39王勉
艺术评鉴 2019年10期
关键词:音乐表现研究

王勉

摘要:《云岭音画》在创作题材的组织方面,主要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作为音乐演奏的意象或表达内容,来完成不同声部曲调与旋律的演奏。本文主要对《云岭音画》的调式及音乐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云岭音画》中主音与和声的表达技巧。

关键词:《云岭音画》   调式   音乐表现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036-02

《云岭音画》筝曲包含《晨曲》《寨庆》《恋歌》《夜火》等多个部分,在曲调、曲式创作上融合了西洋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奏技法,并对古筝夹弹、提弹、轮指、摇指等演奏技法进行创新,来丰富《云岭音画》乐曲的表现力。从《云岭音画》整体的音乐观感来看,该协奏曲在多声部旋律、和声方面的技法更加复杂,乐曲弹奏的现代性意味也更强烈。

一、《云岭音画》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云岭音画》是由青年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创作的筝曲,此曲题材源自苗族飞歌作品《苗岭的早晨》,融合了傣族、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创作特征,展现出西南地区山野自然风景的奇美秀丽。该乐曲弹奏过程中大量使用降mi、降si等变音元素,整个乐曲的段落繁多、音乐变奏也较多,不同篇幅之间的音调、音色转换缺乏间隔,普通听众很难区分多部曲式的音乐演奏主题。《晨曲》《寨庆》《恋歌》等三部曲,有着统一的曲式、曲调,主要通过多次变奏(五次、七次变奏),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山寨的自然风景进行表现,不同调式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在《云岭音画》作品弹奏过程中,轮弹、摇弹和快速指序等演奏方式,为《云岭音画》乐曲弹奏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二、《云岭音画》音乐创作的调式分析

(一)《晨曲》中静谧、恬淡的调式呈现

“晨曲”为《云岭音画》整个乐曲的引子,其在调式编排方面与《苗岭的早晨》较为类似,都采用“人工定弦”的音阶排列方式,进行不同调式、调号及共同音的设置。《晨曲》调式以G大调、g小调作为主音,曲调旋律由“5、6、1、3”四个音构成,弹奏时大拇指、食指与中指进行配合摇指,同时左手按弦进行滑指拨弦。通过左右手快速指序的交替拨奏,不仅能演奏出降mi音、降si音等特征音,而且避免了乐段重要位置转调、离调弹奏操作的突兀,从而使整个曲式呈现出浓郁的苗族风情。

该乐段中左手采用上、下按弦的滑音弹奏方式,通过十连音弹奏表现出万物复苏的音乐景象;右手采用大拇指、食指的快速拨弦弹奏,运用手腕力量带动指尖奏出三连音,由慢逐渐加快再减慢,整个乐段由浅入深动静结合,呈现出日光倾泻、晨曦挥洒的美好景象。此外,《晨曲》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和弦调式,和声调式以正格、宫调为主,其中VI级羽和弦为全曲最具有代表性和弦调式,这一调式的小调与宫和弦进行交替弹奏,使乐曲音调既悠扬婉转又较为自然活泼。

(二)《寨庆》中欢腾、有力的调式呈现

《寨庆》乐段音乐演奏以欢快、愉悦的情感基调为主,弹奏过程中左右手通过短摇、长摇、切分音、快速指序等技法的使用,表现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雀跃、欢腾的节日场景。该乐段前半部分以短摇演奏为主,短摇时大拇指根关节拨弦,带动其他手指弹奏切分音,弹奏过程中手指保持放松状态。

之后右手指以4/4拍节奏进行长摇演奏,左手则运用快速指序对其伴奏,呈现出一种如水般流动的音乐感受。右手在演奏时要求迅捷有力,手臂、手掌、手腕与手指保持演奏动作的一致性,左手快速指序演奏要流畅、干脆、不间断,来生动表现出少数民族欢腾愉悦、伴歌载舞的喜悦之情。紧接着右手又以2/4拍进行大撮指法弹奏,左手配合摇指演奏出琶音、分解和弦,这时《寨庆》乐曲的音乐旋律更加跳跃、灵动,如同一个个具有线條感、画面感的交织音符,弹奏过程中速度、力度变化也更加复杂,左右手演奏的强弱交替也更频繁。最后《寨庆》乐段调式回归到正常的节奏,但不同音符之间的点状跳跃感、颗粒性依然清晰,左右手由慢到强再到弱的演奏频率也更加明显,音乐调式所产生的蒙太奇景象也更加突出。

(三)《恋歌》中倾诉、舒缓的调式呈现

《恋歌》乐段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恋为演奏主题,演奏中左右手要进行摇指、轮指的拨弦弹奏,通过双声部、三声部摇指技巧使乐曲线条被拉长,青年男女欢歌、跳舞的场景出现在音乐旋律之中。《恋歌》乐曲开头部分以g小调作为主音,主要采取右手单旋律演奏方式营造意境,一步步推动音乐情感的深入递进,调式拍子从3/3拍过渡至3/4拍,再由3/4拍过渡至5/4拍,整体音符的节奏与跳跃性非常明显,这也展示出盛大舞会中男女步伐整齐的舞蹈景象。而伴着不同音阶的自由组合与串联,音乐演奏逐渐进入慢速阶段,演奏者开始采用右手摇指、左手轮弹的演奏技巧,来进行主和弦调式的渲染与加强,细密的摇指使得音符旋律、音量,产生高低起伏的层次变化,如同恋人之间的亲密对话与触碰。由此可见,双手轮指、摇指的乐段弹奏,不仅形成了连贯流畅的旋律线条。而且音乐表达也更加委婉动听,男女双方倾诉、传情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完美呈现。

(四)《夜火》中热情、奔放的调式呈现

《夜火》是《云岭音画》乐曲作品的尾声,也是与《寨庆》等音乐旋律、节奏较为一致的段落,主要表现劳作一天的少数民族围着簧火唱歌跳舞的景象。这一段落有着十分鲜明节奏感,段落中通过十六分音符的密集演奏,逐渐将整个乐曲的音乐表现推向最高潮,演奏者弹奏速度更加急促、富有节奏感,快速指序是左右手和弦弹奏的主要难点,此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装饰音、滑音,最后小节结束处需要增加一个刮奏,来增强整个乐曲奔放豪迈的音乐动感。

在《夜火》这一筝曲演奏的过程中,首先由左手连续奏出八分音符的三度叠置,表达夜幕即将降临的欢腾景象。之后段落旋律由十六分音符转到G大调,左手快速指序与右手短摇、长摇进行互相配合,长音、短音之间的间断演奏,所有和弦音符的节奏重复,使音乐主和弦在右手长摇过程中结束,来展现出男女互相对歌、寨人唱歌跳舞的热闹场面。

三、《云岭音画》的演奏风格及音乐表现研究

《云岭音画》筝曲作品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筝曲演奏的改革与发展,其将古典乐曲的演奏技法与西洋音乐进行融合,通过《晨曲》《寨庆》《恋歌》《夜火》等四个乐段主音、和弦的配合弹奏,展现少数民族浓郁的自然、人文风情。根据《云岭音画》四个乐段演奏技法的分析,可以发现《云岭音画》的弹奏不再拘泥于古典的五声音阶,而是在五声音阶乐曲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加入左右手的轮指、摇指等演奏操作,形成更加富有节奏性、跳动、明丽的音乐风格。

该乐曲采用“人工调式定调法”的音乐创作方式,在G大调基础上加入升2等升调,在低音区弦音处降低小三度的音程、高音区升高小二度的音程。对于《云岭音画》筝曲中高低音的转调操作,作曲家王中山为避免直接转调所产生的突兀音感,其主要以“5、6、1、3”作为整个乐曲的主音,运用三度叠置和弦对宫调的和声进行处理,通过宫和弦、VI级羽和弦的交替弹奏,来完成不同乐段之间的衔接与调式转换。因此《云岭音画》古筝协奏曲的音乐表现,是通过现代化古筝演奏技法的熟练运用,展现云南地区傣族、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自然、民俗风情。在静谧、倾诉、欢腾、奔放等乐章演奏的过程中,呈现出淙淙泉水、溶溶月色、火热歌舞的音乐意象,使乐曲充满现代化的听觉感受与艺术感染力。

四、结语

《云岭音画》是王中山先生创作的古筝、钢琴协奏曲,但在乐器使用方面以古筝为主。该筝曲主要以《晨曲》《寨庆》《恋歌》《夜火》等主题,作为双手摇指、轮指音乐技法的弹奏内容,同时配合钢琴复调、离调和多声部等演奏形式,来增强《云岭音画》的音乐意象与外在呈现,体现出少数民族多彩多姿的风俗人情。

参考文献:

[1]李双燕.从古筝曲《云岭音画》中看现代古筝技法的发展[J].大舞台,2011,(04).

[2]闫妍.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3]李红琴.探讨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J].通俗歌曲,2014,(05).

[4]陈凌.现代筝曲创作技法与演奏技法的关系研究[J].音乐创作,2014,(05).

[5]周璇.筝曲《云岭音画》意象形态及其演奏表现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

[6]李磊.從《云岭音画》看我国筝曲艺术的发展[J].艺海,2010,(05).

[7]牧然.云南民族器乐演奏会《云岭音画》欣赏[J].民族艺术研究,1988,(06).

[8]赵立新.符号学视域下的古筝演奏——以《云岭音画》为例[J].大众文艺,2016,(12).

[9]马源.“对称与惯性”演奏技法在筝曲中的运用[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

猜你喜欢
音乐表现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平衡
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平衡
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