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具体包括“教学内容要生活化、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看待生活、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等,帮助学生更易理解学习内容、掌握解题方法、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27-02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感性思维特点,且认知水平低,学习偏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困难。数学学科传统的按部就班“教教材”的教学方式常与日常生活脱节,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点。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尝试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得以具象化、简单化,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并且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更容易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从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看生活、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等不同方面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更多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使教学内容从课本理论向生活化转变才能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利用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示例,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理解起数学知识更为容易,并且能更具体地掌握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法。教材内容生活化设计思路应当注意几个要点:(1)导入生活化。利用学生身边常见实例导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并感到亲切、真实;(2)题目生活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从中提炼出适宜展开知识点教学的数学题目,吸引学生参与思考和解题;(3)练习生活化。在完成课堂知识点的授课之后,教师设计一些具有生活实践意义的实用性题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决。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的估算》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估算,初步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通过变式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理由及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周末去公园参观,一共有29位同学报名,公园售票处告示每张门票是5元钱。大家凑钱后发现一共凑到了160元钱,请问这些钱够吗?
学生讨论后提出:利用乘法计算29×5的结果,就能知道实际所需金额。笔者肯定了学生所提的方法,但为了导出“估算”这一课题,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都要找出纸笔精确地计算出结果,会影响办事效率,你们还有什么更快的方法吗?
学生沉思一会后,一位学生提出:在生活中为了更快解决问题,是不会每次都计算精确结果的,通常只是估算一下。于是笔者板书本课的课题“估算”,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笔者再次提问:我们怎样才能估算出29×5大约等于多少呢?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完成讨论后将分析思路进行板书:
29×5≈150元
30×5=150元
150元<160元
答:160元钱足够所有的同学购买门票。
总结估算思路:在估计过程中,我们将29视为30,是将它估计得大一些,然后计算30人需要花费150元,和现有的钱数160元比较,发现150元小于160元,因此得出结论,大家凑的钱数够用了。
完成估算思路的总结后,笔者带领学生练习“≈”的书写和认读,并再次总结:将29视为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30,再利用口算乘法就可以很快得到正确的估算结果了。
完成这个知识点讲授后,笔者进一步出示练习题目:此时又有5位同学加入,现在一共有34位同学了,160元还够用吗?
学生根据刚才的估算思路思考后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够用,有人认为不够用。此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将34视为30,是估计大了,还是估计小了?学生回答“估计小了”,那么已知30×5=150元,但此时还有4位同学没有票,4×5=20元,150+20=170元,170>160,结论是钱不够用。学生从中体会到,对于大于整十数的数字而言,还需要考虑多出来的数字。
在课堂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当我们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可以将多位数视为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者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结果用约等号来表示,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估算所获得的毕竟只是一个大约数,所以还要看具体的情况,尤其当我们外出购物的时候,应多带一点钱,确保金额足够。学生在理解掌握了估算这一知识点之余,还积累了生活的经验,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二、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看待生活
生活化教学模式采取将数学视角引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帮助学生随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这一内容时,完成“米”和“厘米”知识点的学习后,在讲授“分米”知识点之前,笔者先讲了一个荒诞的“亲身经历”:昨天老师买了一张5米高的新椅子,很开心地坐在这张椅子上吃了一顿晚饭。学生听了都大笑起来,笔者趁机提问:你们笑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椅子。于是笔者再次提问:如果是5厘米高的椅子呢?学生表示:那太矮了,也不可能。由此,“分米”这一教学内容被顺利引入课堂。
完成了“分米”知识点的讲授之后,筆者要求学生在周围寻找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学生经过观察,陆续指出“粉笔盒”“水杯”“铅笔”“黑板擦”等物品,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分米”这一概念的理解。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用“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测量的物体,最后学生获得大树的高度要用“米”测量,衣服的长度要用“厘米”测量,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测量,手机的长度要用“厘米”测量,而其厚度则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测量等观察结果。利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断加深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理解。
此外,笔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估计所接触物品的长宽高,并创造条件动手测量,在加深理解长度这一概念之外,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
三、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数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其基础性及工具性较强。小学生因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及认知水平的不同,往往不易理解数学的内涵。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设计生活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使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思维中,让学生逐渐建立数学语言系统,并学会利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例如,教学小学一年级认识数字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问:大家最喜欢哪个数字?学生纷纷回答,有人喜欢数字“2”,因为家住2楼;有人喜欢数字“5”,因为家里有5位家庭成员;有人喜欢数字“6”,因为自己坐在第6排等,通过将数字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数字语言所代表的生活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字功能的认识,笔者还向学生提问:我们拿起电话怎么才能和爸爸妈妈说上话?学生回答“拨数字”,也就是拨通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于是笔者又询问学生:固定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分别是多少个数字?学生回忆了自家的号码之后回答“7个”和“11个”。笔者继续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拨打电话的时候遗漏了一些数字或顺序不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立刻明白了打电话时,少一个数或顺序不对是无法打通电话的,由此认识到数字的重要性,体会到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简介:李丽超(1979—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现任教于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主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