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情境图的匹配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06-14 08:38江春婷梁宇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小学数学

江春婷 梁宇

【摘要】本文基于人教版教材中存在少数的情境图和学生实际不匹配的现象,提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教学情境图、向学生详细地讲解情境图等教学建议,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图 匹配分析 教学建议 人教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42-02

情境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图中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素材的选取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换句话说,数学教学素材应该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量接近学生的实际。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大多符合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快乐地获取数学知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如教材中存在一些情境图与学生实际不相匹配,这种现象加大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难度。笔者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对数学教材当中的情境图进行匹配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情境图与学生所处时代的匹配分析及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该接近学生的现实。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大多是与学生的现实相匹配,以学生的实际为背景的。比如,人教版数学教材选取了商店、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等贴近学生现实的素材。但是,也有少数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现实不相匹配。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中,教材呈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国家的金牌数(如图1),用其辅助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教学。

然而,这幅情境图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相差有点远。2019年距离北京举办奥运会已经有11年了,让二年级的小学生置身在一个11年前发生的事件的具体情境中学习,会让学生产生陌生的感觉。所以,这幅情境图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相匹配的。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采取更换情境图的方法,以学生最熟悉和感兴趣的场景为背景,创设一些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境,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不仅使得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小组折纸比赛的情境图进行教学(见下表),学生在比较每一组折纸数量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二、情境图与农村学生实际生活的匹配分析及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样的,情境图的选择也应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有些情境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相匹配,尤其与农村学生实际生活不匹配。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三年级下册有如下习题(见图2)。

情境图中的洒水车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城市的学生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极有可能见过公路上的洒水车,知道洒水车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他们能很快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然而,很少农村的学生见过洒水车,他们在面对这个数学问题时,很难理解题意,不知从何下手解决问题。因此,该情境图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匹配度不高。教师在面对农村的学生教学这一数学问题时,首先应向学生详细地讲解情境图,解释洒水车的运作过程,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画面。其次,教师最好把洒水车洒水后形成的图形画出来,让学生明白洒水车在地上行驶过后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水渍(见图2)。最后,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洒水车每分钟行驶200米,行驶了6分钟,即行驶距离长为6个200米,长方形的长为6个200米;洒水车洒水宽度是8米,即长方形的宽为8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数学问题实际上是求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

三、情境图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匹配分析及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相符。因此,情境图的选择也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编写理念而选取的,大多数的情境图都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匹配,但是,也有个别的情境图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匹配度不高。例如,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习题(如图3)。

该内容选取这样的一幅情境图是为了发展低学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但是,在该情境图的描述中,有一些方块是半块的,这对于一年级的潜力生来说,将情境图中的2个半块合成一块来计算是有困难的。此情境图的呈现会让一年级的潜力生在面对该数学问题时更加棘手。因此,该情境图与一年级的潜力生的思维特点不够匹配。教师在向学生解释这个数学问题时,首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将2个半块合成1块”,同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其次,在小组交流和操作后,根据小组的反馈,教师按照学生给出的想法,将该情境图具体化,并向学生解释,引导他们通过画虚线的方法将情境图的2个小半块方块合成1块(如图4)。最后,再把它们全部加起来。

总而言之,数学教材中存在着部分情境图与学生实际不匹配的现象,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取舍,同時,也要向学生解释情境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得情境图具体化。这既有助于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情境中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数学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