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

2019-06-14 09:03刘宁
艺术评鉴 2019年6期
关键词:宋代

刘宁

摘要:儿童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人类生命的延续。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儿童给予了极大关注,儿童形象不断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出现,到了宋代更是达到了鼎盛,特别是南宋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本文主要是从宋代人口政策的导向、社会经济兴盛的促进、思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和绘画审美趋势的多元化等四个方面对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原因涉及到方面和层次繁杂至极,不能一一详细阐述,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对其兴盛的最突出的原因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关键词:宋代   盛行   人口政策   审美趋势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33-03

在古代,以儿童玩乐、游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常被成为“婴戏图”。婴戏图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婴戏图是指在古书中所记载的有婴戏字样的绘画作品,如宋代苏汉臣的《婴儿斗蟋蟀图》、苏焯的《端阳戏婴图》等;广义的婴戏图是指画作中含有游戏情节的作品,包括“晨课”“闹学”“击球”“下棋”“藏迷”“戏水”等。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婴戏图,为了防止与传统的婴戏图混淆,以儿童题材绘画的称呼来命名广义的婴戏图。

儿童题材绘画出现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均有画家涉及,到了宋代更是以一种迸发的速度流行于画坛,成为宋代画家们反复描绘的题材。宋代儿童题材作品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宋之前各个朝代的数量,更出现大批一流画家参与儿童题材创作的情况,这在美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某种艺术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导致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纵向的对其前后的历史进行了解,还要横向的对影响这一艺术现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宋代人口政策的导向

兩宋期间,战事一直不断,造成青壮年从军或离家,致使生育机会减少,使宋代人口的正常增长受到严重影响。战争不仅造成士兵的死亡,还会伤及大量平民。宋金战争失败后,金军南下,为了控制被占领地方的人民,采取屠城,“户口所存,裁十二三”。战争失败后,宋统治者签订纳贡协定,国内赋税加重,赋税是按人头来征收的,致使百姓自己多采取措施节育或弃婴、溺婴。另外,由于医疗条件的原因,宋代婴儿的夭亡率非常高。王曾瑜在文章《宋代人口浅谈》中统计过:宋皇室自宋太祖始,婴儿的天亡率占皇帝子女总数的45%以上。医疗条件优越的皇室都如此,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普通贫民百姓家子女的夭亡率有多高了。整个南宋初期,全国总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的。

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统治者不得不颁布一系列增加人口的政策,如提倡早婚、胎养令、设立慈善局和举子仓等,来保护婴儿的出生和存活率,以增加人口数量。正因为这种人口导向政策,使儿童成为整个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并逐渐成为绘画、瓷器等工艺美术的重要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是宋统治者推行人口政策在文艺上的反映。

二、社会经济兴盛的促进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建立中央集权后,对外采取和战政策换来息边安民的安定环境,对内注重巩固统治,采取修改租佃制、奖励垦殖等政策,来鼓励发展生产。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四大发明”的出现连带推动了与艺术有关的造纸业、纺织业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经济飞速发展。

(二)城市的崛起和商业的繁荣

北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剧增,城市人口膨胀,造就了一批大城市,聚集了无数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形成了广大的市民阶层。随着坊市制度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官僚、地主、士人和农民投入经商的队伍,对宋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城市沿街随处可设店铺,北宋商业街成批涌现。据吴自牧《梦梁录》、周密《都城纪胜》等记临安城市商业之盛,盖效学汴京气象,城内城外,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大街和市中心,更是商店林立,酒楼、茶馆、勾栏瓦舍相互交错,连门俱是,无一家不买卖者,至于全国走南闯北的行贩更是不计其数。

宋代城市的崛起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早就出远超前代丰富的物质条件,既从物质载体上带动了文艺的进步,又使得绘画所描绘的对象更为丰富。与此同时,在稳定环境中日益富裕起来的市民心态发生变化,不但追求物质生活,也开始看重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时象征“多子多福”的儿童题材绘画走进他们的生活并被接受喜欢。

(三)图画市场和职业画家的出现

随着商品活动的扩展,绘画作品也进入商业行列,成为买卖中的一部分,两宋有了初具规模的图画市场。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在汴京大相国寺的瓦市,就有专门买卖书籍古玩字画的地方,一些画家也加入到绘画商业中,成为职业画家。如南宋画家刘宗道,善画“照盆孩儿”,他为了防止模仿争利,每画“照盆孩儿”,都创稿数百本一次上市;山西绛州画家杨威为获高价,每指示贩运者到画院门前兜售;北宋还出现善画幼童的“杜孩儿”。绘画题材日趋专业化,这个时期是儿童题材绘画的鼎盛时期。

三、宋代思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

(一)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几千年来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即对多子、富贵的渴望。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子嗣观是中国传统生育观的基础与核心,引发出以生为德、以孝为本、多子多福的观念。再加上宋代原本就重视儿童的生育和教育,必然导致儿童题材绘画的盛行。活泼可爱的儿童题材绘画寄托了古人传宗接代和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具有代表性的是佚名的《百子嬉春图》和苏汉臣所绘《长春百子图》,虽名“百子”,但并非真正画一百个孩子,只是以“百”为“多”的意思,寓意“多子”。“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孙生生不息,体现生命繁衍的美好愿望。百子构图后来成为明清年画不可或缺的题材。

(二)雅俗互融的文化氛围。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自然有益于形成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兼容精神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雅俗互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开始倾向世俗化、生活化,宋代上层社会接纳了这种世俗的精神文化,开始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苏轼《题柳子厚诗》说:“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求雅”。黄庭坚亦有“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之说。由于雅俗结合的世俗化生活化的审美标准在上层社会得以确立,所以一些上层人士对风俗画开始认可并参与创作。苏汉臣就是微宗时的画院画家,李嵩则是历任光宗、宁宗和理宗三朝的画院待诏,现在我们所见的婴戏图大多出自画院画家之手。宫廷画家参与儿童题材的创作,其高超的技艺无疑会提升儿童题材绘画的艺术成就,从客观上反过来推动民间的创作,共同促进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呈现出兴盛之状。

(三)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宋统治者对教育高度重视,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各级学校如国子监、太学、州学、县学等,另外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同时,改革科举制度,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各个阶层均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流社会。据《宋史》立传人物统计,两宋布衣入仕比例高达55%。为了能够“登第入仕”,自然从儿童就加强教育。

宋代统一后,开始成立翰林书画院,网罗全国各地的绘画人才,其规模较大,制度完备。画院选拔人才有独立的制度,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纳入到科举考试中的“画学”中,经过考试合格进入画院的画家,皆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绘画技巧。这些画家中有些是出身平民阶层,如南宋李嵩,其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融入了很多民间民俗文化和審美倾向,加速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在上层社会的确立。

四、绘画审美趋势的多元化

绘画作品是一种物质产物,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它在某一个时段兴盛,并非是由作品数量的寡众决定的,而是根据其绘画技法的成熟及所传达的意蕴而决定的。儿童题材绘画能够在宋代出现兴盛局面也是如此。宋代儿童题材绘画追求写实性,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侧重于客体形象的生动再现,在很多方面上富有创新精神。

就具体技法而言,相较五代隋唐,宋代绘画更加注重笔法的作用,笔法不但服从形象结构,还更加能够表现质感,创造出通过轻薄的纱衣来表现儿童肥壮肢体的新方法。就风格而言,宋代儿童题材绘画沿袭了唐代张萱的“富贵气象”和韩滉的“田家风格”两派风格,但又有所区别,两派风格已不再针对固定的表现对象,表现范围相互融合,更加宽泛,更加普及。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在顾恺之“传神”观的继承上进一步发展,强调“以形写神”,抓住外形特征进行强化,既能够表现出不同年龄、生活环境和不同活动中的儿童们的不同精神面貌,又能够区别出同一年龄、生活环境和同一活动中的儿童们的精神面貌的细小差别,从而塑造出儿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宋代画家在表现儿童的精神性格和心理特征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五、结语

儿童题材绘画发展到两宋,无论是从人物刻画方面还是从绘画技法表现方面,都已达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在相适宜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共同推动下才能完成的,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足够的养份,才能绽放得美丽,才能够培育出果实。本文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规律等四个方面入手,对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原因进行解析,对美术史来说是必要的,对现今婴戏图及儿童题材绘画的发展与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预见性,同时对自身当前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愈感不足之处甚多,如对儿童题材绘画在宋代盛行的原因挖掘还需更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且作为今后努力之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松弟.南宋人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杨琼.宋代婴戏图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3]王曾瑜.宋代人口浅谈[J].天津社会科学,1984,(06).

[4]虞云国.宋代文化[A].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代序)[C].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5]王敏.宋代婴戏图题材绘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年.

[6]邓乔彬.论宋代绘画发达的原因[J].中国文化研究,2005,(02).

[7]舒仁辉.宋代婴戏图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的义利思想的法律影响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