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陶 黄顺红
全域旅游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使得高职旅游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特点,并结合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包括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基于“旅游+”产业的旅游新业态课程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变革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拓宽人才培养范围,为全域旅游提供更全面的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理念、战略和模式的重大转变,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机遇下,全域旅游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人才保障,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点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全域旅游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如何顺应旅游发展新形式,积极开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以及一体化营销推广,进而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和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和全域共享发展目标。全域旅游和传统旅游相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旅游空间从景点向区域拓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域旅游的旅游吸引物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各类社会生活资源都可为旅游所用;第二,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推进景区内外服务水平一体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旅游监管覆盖全域,景区景点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被打破,实现了旅游监管与治理全域覆盖。
(二)旅游服务从点线服务向全域全程服务转变
传统旅游模式下,旅游服务仅局限于景区和酒店;全域旅游模式下,随着旅游范围扩大,旅游服务范围随之扩大,服务时限随之加长,贯穿旅游全过程,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便捷获取所需服务。
(三)旅游经济从封闭向开放共荣转变
全域旅游摒弃传统的封闭旅游行业自循环经济模式,而转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如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加大了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以及医疗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提升基于“旅游+”的渗透力,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展开,旅行社、酒店、景区以及全域旅游的发展,使旅游人才不再局限于旅游业,而是不断向“旅游+”相关产业拓展,这对旅游人才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行业跨界融合亟需复合型人才
随着旅游消费多元化,旅游要素更加创新,旅游选择更加自主,旅游产业边界不断扩宽和延伸。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业正在成为真正的综合性产业,这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只服务于单一的旅游行业,更要服务于“旅游+”的相关行业。这也意味着知识能力素质复合、旅游基础理论扎实的旅游人才能适应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新业态呼唤创新型人才
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革命性创新标志,对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将形成更多新的旅游业态;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旅游人才,不断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精细高效转型需要多层次旅游人才
全域旅游要实现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既需要导游、酒店服务等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旅游规划、旅游活动策划以及旅游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这就要构建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骨干和以本科为引领的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等多种类型旅游人才。
全域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快速适应旅游市场环境变化,并具有创新性和复合性的旅游人才,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不只服务于单一的旅游行业,更要服务于“旅游+”的相关行业与工种,这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更加扎实的旅游基础理论、更宽广的知识面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大多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强调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具有较宽知识面、良好应用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融会贯通能力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全域旅游纵深发展要求的技术型人才,切实为全域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二)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基于“旅游+”产业的旅游新业态课程群
针对全域旅游人才需求特点,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和提升整体素质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新兴旅游业态的相关专业课程和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特色课程,能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学院与行业企业可联动开发课程,对接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紧贴全域旅游相关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
全域旅游理念落实体现在旅游人才培养上,而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适合全域旅游发展的优质旅游人才,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思想观念,从面向旅游行业培养旅游人才的观念变为面向“旅游+”行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要求教师深入一线了解全域旅游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素材。高職院校可通过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去国内外旅游院校或相关机构参加学术交流或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拓宽教师视野,转变教师人才培养观念。
(四)拓宽人才培养范围
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人才培养主体更为多元,培养形式和方法更加多样。旅游人才培养主体不应局限在专业性的旅游院校或旅游院系,而应拓展至相关学院、系部和专业。可针对非旅游专业学生开设“旅游+”所涉及的产业部门对应的选修课,通过选修和辅修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广度,提高旅游知识普及程度,为全域旅游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首先,校企协同育人。依托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符合全域旅游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强化企业指导作用,完善由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面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第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以全域旅游典型工作项目或案例为载体,按照专业方向及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开发模块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全域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旅游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职空间。在全域旅游成为常态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通过与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的有效衔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兼具旅游专业知识和跨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为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高效化通过支持。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